部编八上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曾吟竹.docx
《部编八上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曾吟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上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曾吟竹.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课题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教学目标1结合背景理解内容、思想感情。2 .从遣词用句、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理解诗歌意象,描绘意境。3 .体会诗歌情感,阐发个人见解和启示。重点从遣词用句、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理解诗歌意象,描绘意境。难点体会诗歌情感,阐发个人见解和启示。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今年中考,诗歌对比赏析第一次出现。较以往增加了一点难度。七八年级的老师需要提醒学生多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意象、画面、情感等,对比两首诗的异同点。提问:赏析诗歌主要从那些方面入手?回答:思想内容、表达技巧、作者情感、炼字、名句赏析、意象分析。二、知识回顾(10分
2、钟)2.1. 我们以渡荆门送别为例,当你看到这首古诗时,你关注到了哪些考点?明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比喻的修辞手法,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后一句描绘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对外出游历的憧憬与喜悦“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24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意气风发,看到这美景充满了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板书总结:炼字,修辞手法,情感,背景。2.2作者说故乡之水情意重,不远万里来送他,所以这是
3、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哪些特点、意象、手法呢?请同学做笔记。一般含“送”“别”“寄”等字眼空间意象:歧路、古道、阳关、渭城、西楼等。时间意象:春、秋、冬、黄昏、月夜、清晨等。景物意象:杨柳、杨花、明月、夕阳、孤帆等。意象特点:迷茫、凄凉、暗淡、萧条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烘托、对比。三、运用拓展(20分钟)根据刚才的知识回顾,进行渡荆门送别和芙蓉楼送辛渐的对比赏析。共4个小题,做题时间6分钟。最后一小题,小组讨论。【甲】渡远荆门外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
4、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下列对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芙蓉楼送辛渐中“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B.渡荆门送别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C.渡荆门送别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D.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解析】B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
5、天边云霞图,表达了诗人初次出蜀的喜悦憧憬之情。从选择题的选项中总结考点:炼字、画面、修辞、情感。当面对从未见过的诗词时,我们可以借助选择题的选项,作为参考,辅助我们做下面的题。(2)同是送别诗,两首诗的作者的心情是一样的吗?请具体分析。不一样。渡荆门送别中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修辞手法)芙蓉楼送辛渐中作者即景抒情,借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表现手法)(3)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客行他乡所作,两位诗人面对江上的景色,所产生的感情有何不同?渡荆门送别中“江人大荒流”通过“入”字的描绘,渲染出江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八上 荆门 送别 教学 设计 曾吟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