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规范化诊疗方案.docx
《治未病规范化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未病规范化诊疗方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肥胖病(单纯性肥胖)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肥胖症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及(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肥胖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肥胖症。肥胖症与多种疾病如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有密切关系,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肥胖症极为重要。(一)、西医临床表现1 .肥胖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女性较多见。多有进食过多及(或)运动不足病史。常有肥胖家族史。2 .轻度肥胖多无症状,仅表现为体重增加、腰围增加、体脂率增加超过诊断标准。中、重度肥胖症可引起胸闷、气急、胃纳亢进、便秘腹胀、关节痛、肌肉酸痛、易疲劳、倦怠以及焦虑、抑郁等。
2、3 .伴随病或并发症临床上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常同时发生,并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认为均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称为代谢综合征。肥胖症还可伴随或并发睡眠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高尿酸/痛风、骨关节炎、生殖功能下降(女性出现多囊卵巢综合征,男性多有阳痿不育、类无睾症)及社会和心理问题,以及某些癌肿(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等)发病率增高等。(二)、西医诊断要点1 .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和体内脂肪分布。(1)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BMI(kg/m1二体重(kg)/身长(m)2(2)理想体重(idea1bodyweight,IBW)
3、: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IBW(kg)二身高(Cm)105或:身高(Cm)-100X0.9(男性)或0.85(女性)(3)腰围或腰/臀比(WaiSt/hipratio,W/H):反映体内脂肪分布。病人取直立体位,腰围在腰部肋下缘与骼骨上缘间中点水平测量,臀围于耻骨联合水平测量臀部最大周径。(4)CT或MRI:估计或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是评估体内脂肪分布最准确的方法,但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5)其他: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测量法、双能X线(DEXA)吸收法测定体脂总量等。2 .诊断标准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建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2):我国成人BMII8.523.9为正常范围,
4、18.5为体重过低,224为超重,228为肥胖;男性腰围285cm、女性腰围280为腹部脂肪积聚。3 .鉴别诊断仔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对肥胖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1)肥胖发生的年龄,进展速度等。(2)既往史:是否有继发性肥胖相关疾病病史等。(3)药物应用史:抗精神病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如皮质激素或避孕药、胰岛素和磺胭类降糖药物、某些和P受体阻滞药等降压药物。(4)生活方式:进食量、进食行为、体力活动、吸烟和饮酒等情况。(5)家族史:一级亲属是否有肥胖史。(1)鉴别水潴留性肥胖症。(2)鉴别继发性肥胖症、下丘脑性肥胖、皮质醇增多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4 .肥胖并发症及伴随病的诊断如糖尿病
5、或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痛风、胆石症、呼吸睡眠暂停等,应予以诊断以便给予相应的治疗。(三)、中医诊断标准诊断依据体重超出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Broca标准体重)20%以上,或体重质量指数体重质量指数二体重(kg)/身高(m)2超过24为肥群,排除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因素,即可断为本病。初期轻度肥胖仅体重增加20%-30%,常无自觉症状。中重度肥胖常见伴随症状,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喘,腹大胀满等。二、辨证要点1 .辨标本虚实本病多为标实本虚之候。本虚要辨明气虚,还是阳虚。标实要辨明痰湿、水湿及瘀血之不同。2 .辨明脏腑病位肥胖病有在脾
6、、在肾、在心肺的不同,临证时需加详辨。肥胖病变与脾关系最为密切,临床症见身体重着,神疲乏力,腹大胀满,头沉胸闷,或有恶心,痰多者,病变主要在脾。病久累及于肾,症见腰膝酸软疼痛,动则气喘,嗜睡,形寒肢冷,下肢浮肿,夜尿频多。病在心肺者,则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神疲自汗等。三、治疗原则针对肥胖本虚标实的特点,治疗当以补虚实为原则。补虚常用健脾益气;脾病及肾,结合益气补肾。泻实常用祛湿化,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以祛除体内病理性痰浊、水湿、瘀血、膏脂等。其中祛湿化痰法是治疗本病的最常用方法,贯穿于本病治疗过程的始终。(一)、分证论治1 .胃热滞脾证多食,消谷善饥,形体肥胖,脱腹胀满,面
7、色红润,心烦头昏,口干口苦,胃脱灼痛,嘈杂,得食则缓。舌红苔黄,脉弦滑。证机概要:胃热脾湿,精微不化,膏脂瘀积。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消导代表方: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前方通腑泻热,行气散结,用于肠有积热,热邪伤津而见肠中有燥屎者;后方重在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于而见气不和者。两方合用,有清热泻火、导滞化积之功,使胃热除,脾湿化,水谷精微归于正化。常用药:大黄泻热通便;连翘、黄连清胃泻火;枳实、厚朴行气散结;山楂、神曲、莱服子消食导滞;陈皮、半夏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湿。肝胃郁热,症见胸胁苦满,烦躁易怒,口苦舌燥,腹胀纳呆,月经不调,脉弦,可加柴胡、黄苓、桅子;肝火致便秘者,加更衣丸。食积化热,形成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治未病 规范化 诊疗 方案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