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书仪所见的婚姻礼俗.docx
《敦煌书仪所见的婚姻礼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敦煌书仪所见的婚姻礼俗.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敦煌书仪所见的婚姻礼俗【学术笔谈】书仪最初只是教人写信的尺牍范本,但是由于涉及人际交往,久而久之就成为包罗万象的通俗礼书。敦煌发现的唐五代吉凶书仪范围最广,与社会生活关系也最密切。例如有着官方色彩的元和时期郑余庆领修大唐新定吉凶书仪(斯6537背)就有“婚礼仪注第十四”的仪目,可知婚礼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书仪就婚姻而言是礼仪知识的普及和实践,须借重古礼名义进行。例如古代婚姻总称六礼,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组成。而唐前期的敦煌斯1725书仅仍用其名。但是在回答“何名六礼”时,却说是:“雁第一,羊第二,酒第三,黄白米第四,玄名熏第五,束帛第六。”可见民间所谓“六礼”,已被改
2、换成礼物的总名。但所用礼物仍有古风,且有署了男方家长姓名官位的“纳徵版”随之,其名目应当就是纳徵,而礼物的意义就是聘礼。纳徵的聘礼称为“六礼”,也足见它作为婚姻象征的意义。与此同时,书仪须告知履行婚礼的程序和内容。纳徵前须有缔结婚姻的通婚书。通婚书的前身是东晋郑众发明,用在婚礼各个程序的“六礼辞”或“六礼版”,此后直到大唐开元礼中还能见到。不过一般民众所用通婚书在唐以前的文献中很少见到,但在开元、天宝时期的杜友晋吉凶书仪(伯3442)和新定书仪镜(伯2619)中,都有完整的通婚书或称通婚函书。这种通婚函书为表尊敬和郑重,采用“一书两纸”的复书形式。内容是男家向女家求婚,请求以自己的某某子配对方
3、的某某女。当然女家也会有答婚书或答婚函书,都是一纸寒暄,一纸言求婚允婚的正事。后来也有简化为一纸的单书,两种形式在唐后期书仪都能见到。通婚书答婚书往来措辞十分讲究,不但要用敬语,而且要显示出双方官族并重的对等关系,称呼突出家族姓氏和官位郡望,对子女也称行第。由于唐律规定,对已有婚书却反悔的要“杖六十,所以婚书就是男女双方缔结婚姻的凭证和必须遵守的契约。通婚书之所以称为通婚函书,是因为有木质的“函”做包装。函的尺寸大小也都有象征意义,上面用五色线缚作三道,上书对方家长官位敬称和己方家长官衔郡望姓名的封题,意味着作为信物将被永久保存。按照伯2646书仪所说,男方婚书要由“亲族中捡两儿郎有官及有才貌
4、者充使及副使”,用专门的“承函舆”抬到女家,后面有“二细婢”跟随。同时还送去不着鞍辔的细马两匹以及大量杂彩、束帛、钱舆以及包括猪羊酒面等各色食品在内的丰盛礼物,这些礼物体现了浓重的民间色彩。当然,女家在收到通婚书时,有所谓“受函仪”,新定书仪镜(伯2619)也有与之相合的下函六礼仪纳函书一类名目。送婚书在宋司马光书仪中被归于“纳采”,是确定婚事后的第一道程序。但如此隆重的礼物送达在书仪的描述只有一次,所以推测敦煌民间可能已将“纳采”与“纳徵”合到一起,作为缔结婚姻的最重要步骤。而古六礼也被简化为纳徵与亲迎两大仪式,其他程序则被省略。在递交通婚书和下聘礼之后,下一步是正式举办婚礼的亲迎。亲迎是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敦煌 婚姻 礼俗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