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与管理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与管理对策.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与管理对策一、重大危险源及其控制的必要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重大危险源”,是指“生产、储存、使用或者搬运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危险化学品目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2、部门会同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环境保护、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民用航空、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化学品危险特性的鉴别和分类标准确定、公布,并适时调整。重大危险源针对的是物质危险源,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质的客观存在。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和废弃处置等环节上,当危险源的所有危险有害因素都得不到有效控制时,易发生重特大事故,必然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同时会伴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预防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需要全面分析危险源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而在危险源的装置、设备、设施的设计、制造、安装、生产等过程中,针对各种危险有害因素预先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或安全管理措施
3、,消除危险源发生事故的所有途径。因此,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与管理对策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确保重大危险源的安全,对有效预防和减少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构建和谐安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二、企业重大危险源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控制的现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工作侧重在:一方面是督促、监督企业主体按照安全生产法、重大危险源辨识和申报登记范围的要求,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申报备案,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对重大危险源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检测、评价,对企业自查、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监管部门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立即进行整改,落实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另一方面是
4、由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根据企业上报和平时掌握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普查辨识和登记建档、备案,初步建立和掌握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开展专项检查、隐患排查整理,结合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和行政许可审批等工作,来履行对企业重大危险源的政府监督管理责任。二、存在的问题宏观上讲:“政府部门对重大危险源还缺乏系统、有效的监控监督管理手段,地方政府对所辖范围内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分类和动态情况不清,底数不明,尚未建立起监测、控制、预警和管理系统以及防范突发性事故的应急救援系统。”微观上看: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还没有把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重视不够,行动滞后,隐
5、患排查工作不力,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具体说,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不到位,重大危险源辨识底数尚未彻底摸清。从政府监管的主体责任上讲:政府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从2006年起按照关于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的要求,对重大危险源开展登记、监测、评估、监控以及监督管理等工作,这五、六年来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该标准代替重大危险源辨识。由于修订后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有较大变化,新旧标准的变化导致各地安监部门重新组织开展新一轮的重大危险源普查辨识活动,造成按照新标准开展辨识的底数尚未彻底摸清。从企
6、业的监管主体责任上讲:企业单位的责任主体没落实,生产经营条件不达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低,自动化程度不高,安全设施不齐全;企业内部危险源辨识不清,隐患排查走过场,新建项目生产准备工作不细致,设备、设施调试不认真,生产管理混乱;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差、操作技能差、应急能力差等诸多问题。2、新辨识标准难于掌握界定,实际工作中不易掌控。随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进步,有关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的法规标准日益不能满足形势的发展需要,特别是有关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的细化性和配套性制度办法没有出台。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制定,对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安全监管人员难于掌握界定,且实际工
7、作中也不易掌控。以剧毒品氧化物为例,其在工业应用上广泛用于黑色金属的表面处理工艺。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危害程度不亚于目前已被列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中的毒性物质,但是新标准中并未将其列入其中,由于许多企业在早期的危险辨识过程中已将其纳入重大危险源管理,目前则面临着重新辨识或降低管理要求的局面。同时重大危险源分级、评价和监控的技术标准还相对滞后,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制约了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3、机制不适应,措施不到位。与国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的机制与措施上还都做得不够。比如“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与工伤保险差别费率相结合、事故隐患整改与相关财政、金融、税收
8、政策相结合等机制和政策。这些措施在我国还没有推行。”我们对相关政策的研究也十分不够、出台不多、更不配套,有的还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4、企业用于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投入未形成制约机制。对于存在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尚未按照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安全费用提取的标准,足额提取安全费用,用于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技术更新改造。此外,对重大危险源领域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研究不够,技术进步的步伐缓慢,导致安全保障设施陈旧,技术落后,难以适应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一些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信息系统)针对具体设施、场所的重大危险源网络化信息监控技术应用不广泛。5、有效
9、的监控、预警、响应网络体系未形成。对多数存在重大危险源企业来讲,采集运行中的基础参数及时处理,对重大危险源管理控制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建立在依靠相信企业的自身的管控来保证重大危险源始终处在安全状态,显然是不可靠的。因此建立以国家、省监管网络为主线,以市(地)、县(市)区域性监管网络为分支,以企业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检测、监控与事故联动信息系统为支撑的完整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十分必要。三、加强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一)切实发挥企业主体责任1、预防和减少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第一步就是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制定相关的配套细则或实施导则,辨识或确认高危险性的工业实施(危险源),将辨识的信息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主管
10、部门登记、备案。2、由企业委托中介机构,对其重大危险源所涉及危险物质的类别和项别进行风险分析评价,在物质毒性、燃烧、爆炸特性基础上,确定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分布状况、数目;预测系统发生的概率及其严重度,从而提出企业应采取的安全对策,企业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系统最佳方案来进行管理决策。3、根据安全生产法和相关标准以及评价结果,建立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实施严格的管理。主要包括:依法履行“三同时”的规定,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保护用品,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及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操作规程,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开展安全教育
11、等,全面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4、建立应急响应体系,通过危险性评估确定事故发生可能产生的危害,在整合本企业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出现场应急响应措施,定期对重大危险源操作和管理人员进行预防事故的专业培训I,对相关人员进行重大事故应急的教育与演练,并且及时进行修订。5、向可能遭受事故灾害危害区域的公众,采取散发宣传资料的形式,有针对性发布企业重大危险源的类别和项别,让公众了解相关的安全措施和疏散自救方法,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二)落实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1、按照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对辖区内企业实施重大危险源辨识、确认、登记,通过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确定危
12、险的等级和类别,掌握危险源类别和项别的数量、分布及其状况,为建立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基础数据。2、要求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已辨识和评价的重大危险源信息,制定一套严示,方便管理人员和各级领导更直观、高效查询和了解相关信息和数据等,从而为决策和执行提供依据。将企业重大危险源基础数据库与GTS系统良好结合应用,建立区域性的重大危险源管理查询信息系统,一方面为安监部门提供更直观的所区域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及管理要素等相关情况;另一方面若发生事故,该系统能形象地提供事故发生前和事故中的临界参数,以及发生事故后抢险救援信息,有利于应急指挥机构及时准确的决策。2、建立基于3G技术的企业重大危险源事故快
13、捷、适时、留证信息报送系统。通常情况下,企业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时,现场管理人员都是以电话方式将事故信息报告直属领导,然后再按层级管理原则逐级上报,待安监部门收到报告并赶赴现场时,已无法获得事故发生时的第一手影像资料,为后续判断及处理相关事项带来许多不便。基于3G技术的逐步普及及使用,建立基于3G技术的企业重大危险源事故快捷、适时、留证信息报送系统正成为一种可能。企业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时,现场管理人员在按应急预案上报事故的同时,第一时间用3G手机对现场情况进行拍照或摄像,通过区域适时信息管理平台报送相关安监人员,为后续事故调查和处理留证。在此基础上,安监部门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督促企业建立定期或
14、不定期的重大危险源信息报送制度,最大限度做好对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监管工作。3、建立集视频监控、红外(线)报警、感应报警等一体化应用的企业重大危险源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基于企业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企业要对重大危险源综合采用技术A安监员(3C)B安监员(3G)C安监员(3G)区域适时信息管理平纣上一级适时信息管理平台A管理员(3G)B管理员(3G)C管理员(3G)卜企业重大危险同卜企业重大危险浦卜企业重大危险同图1基于3G技术的区域信息报送系统示意图防范、人员防范、物理防范“三防”手段,特别要加大技术防范手段的应用,建立集安全检测、监控与事故联动为一体的安全防控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同
15、时,安监部门可通过此系统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管工作力度,共同做好企业重大危险源安全预防工作。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管技术手段主要有:门禁系统(关键部位专人进入);视频监控(区域内人员出入);红外线探测报警(区域内人员非法进入);烟雾监测(火警);危险化学品温度、压力、液位参数监测等等。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分析和风险评价结果,描绘重大危险源安全检测的最佳构成模式,合理选配监控设备和安全连锁设施,通过连锁控制,制动停车以及其他参数制动控制等监控措施,使重大危险源的生产动态过程与静态安全参数监控协调互补,通过网络将各类常态参数、临界参数和报警信号,及时传递到政府区域性重大危险源的信息管理平台,进而形成有监督有支撑有联动的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达到本质安全的目的。从常规管理角度考虑,可要求企业在重大危险源区域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及红外线探测系统,并实现两系统之间的适时联动。当企业重大危险源区域发生非法入侵事件时,红外线探测系统在发出报警的同时联动视频监控系统,监控探头自动转向报警探头方位进行视频摄录,同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