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是荆溪烟雨图——叶纪彬先生的学术人生.docx
《别是荆溪烟雨图——叶纪彬先生的学术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别是荆溪烟雨图——叶纪彬先生的学术人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别是荆溪烟雨图-叶纪彬先生的学术人生叶纪彬艺术创作规律论叶纪彬的部分著作小东”薇大学出皈H叶纪彬的部分著作文学概论10T0i主笫叶纪形副主编郭保仪忒振国王国望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叶纪彬的部分著作【求索】学人小传叶纪彬(19382023),笔名荆溪,福建闽侯人。文艺理论家。1962年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任教于辽宁师范学院(今辽宁师范大学),曾任中文系主任。曾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上发表百余篇学术文章,著有艺术创作规律论中西典型理论述评等。叶纪彬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界的拓荒者之一。在反思、
2、创新的时代大潮中,他作为较早的思考者和开拓者,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融会贯通。他撰写的艺术创作规律论中西典型理论述评等著作,赋予文学本质论、文学典型论等传统概念新内涵、新解释,对中国文艺理论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关于“写真实”与“写本质”在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物质决定意识、内容决定形式的二元主义成为中国文艺理论界的主流文学观。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文艺理论界也迎来学术反思、方法创新和体系重构的新时期,南北学人不约而同地开始对苏联文艺理论进行反思与批评,对中国古老的传统文论进行爬梳整理,期冀在反思基础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理论。叶纪
3、彬先生参与了文艺理论界最早的一场大规模自我反思,那就是关于文学“写真实”与“写本质”的论争。按照鲁枢元的说法,“写本质”与“写真实”之争是新时期文艺理论界反思本质主义的一次较早、也较为重要的学术争鸣,这次论争既是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活动和文学性质的重新认知,也为新时期学术界对文学性质的重构奠定了基础。这场论争由王春元先生在文学评论杂志1979年第5期上发表的关于写英雄人物理论问题的探讨引发,该文提出“我们的文学不需要那种用理想化的方法或写本质的方法,去塑造完美无缺的非现实主义的抽象的英雄人物”。部分学人同王春元进行商榷,大量学者随即撰文参与讨论,叶纪彬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叶纪彬先生在
4、论“写真实”与“写本质”(载文学评论,1982年第6期)一文中,赞同王春元的文学观,认为这符合文学创作实践,不同意学界个别人对王春元的批评。他在文中不仅没有否定“写本质”的意义,而且承认文学的本质及其背后的艺术规律。他对“写本质”这一概念重新进行解释,厘清“写本质”的源流和演变:“写本质”最初是为了实现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促使文学艺术更好地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状况,“但由于写本质这一创作理论本身就是左的文艺思潮与理论影响下的产物,因此造成这一创作理论本身的不科学,违背艺术规律,远离关于文学艺术的正确命题”。在“不科学”的理论指引下进行创作,自然会对文学艺术产生负面影响,使得文学创作脱离实际
5、。在叶先生看来,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恰恰是其本质属性的体现,文学是无法描绘所谓的本质的,文学的真实性源自看得见的现实生活而非看不见的本质。对于真实生活的反映既是文学的基本功能,也是文学的基本性质,“写真实”与“写本质”并不可分,“写真实”恰恰是文学对真实世界客观规律的反映。鲁枢元等学者撰写的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2018年)一书认为,叶纪彬先生的论“写真实”和“写本质”在这次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大反思中,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高质量的重要论文。叶先生的观点对于学界重新梳理传统文学观和确立新的、更为全面的文学观具有重要作用。关于思想形象化与艺术典型关于“思想形象化”的讨论,虽然参与人数不多
6、,但是影响甚大。正是这次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叶纪彬先生对文学创作规律的研究。1986年,针对学界有关文艺结构、分类的认识,王元化先生在文汇报发表文章关于目前文学研究中的两个问题,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1987年第1期文艺研究又刊发了他的关于文艺学问题的一封信。王元化先生认为,把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当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开山之祖和基本观点并不妥当,普列汉诺夫在论述托尔斯泰艺术论时,给艺术所作的定义,不能视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断言艺术不仅是感情交往的手段,而且是思想交往的手段,并不见得比托尔斯泰的定义更准确。托尔斯泰并不是认为艺术不表现思想、内容,他的意思其实是说在艺术中思想内容
7、是通过感性形态而表现的。这样,艺术不是诉诸思考,而是发挥入人速、感人深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后,李准、丁振海在1987年第3期文艺研究发表了关于文艺学讨论中的两个问题一文,对王元化先生的观点表示质疑。紧接着,叶纪彬先生在1987年第6期文艺研究发表长文思想形象化非艺术的审美本质参与有关托尔斯泰艺术定义问题的论争。在这篇文章中,叶先生详细阐述了托尔斯泰以及普列汉诺夫等相关概念、思想的来源,同意和支持王元化的观点,认为“思想形象化”非但不是艺术的审美本质,而且是与艺术的审美本质相抵悟的。把艺术创作过程断定为“思想形象化”,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创作倾向的表现,这种理论势必导致在艺术领域内把艺术形象单纯
8、地当作演绎、图解某种思想观念的工具与手段。他赞同王元化先生在文学沉思录中的观点,认为“在全部创作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游离于形象之外从概念出发进行构思的阶段。因此,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功能,不是孤立地单独出现,而是渗透在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中,它成为指导作家认识个别的引线或指针”。对于此次论争,王元化先生极为看重,在他的传统与反传统思辨发微等文章以及日记中都有所提及。这场学术论争也开启了叶纪彬先生与王元化先生的友谊。1989年2月,王元化先生写道:“同年(1987年)文艺研究第6期发表了叶纪彬先生思想形象化非艺术的审美本质的长篇论文我在信中写得很简单,叶纪彬作了充分的发挥,论述详赡。读者倘要了解这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别是 烟雨 叶纪彬 先生 学术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