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材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星星变奏曲》教材理解.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星星变奏曲?教材理解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表达了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根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
2、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第一节的前四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抚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认。以下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
3、愿意谁愿意的否认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认,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认,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在写着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气氛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那么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这首诗的主题,
4、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认,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决的希望,这在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表达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二、问题研究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根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
5、、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根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根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根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根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2.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每一首诗都是一
6、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说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4.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练习说明一、参考下面一那么材料,朗读这首诗,细细品味: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7、刚接到作品时我开始有一些犹疑,因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间都透着阳刚气。读了两遍还是找到了一些适合女性表达的东西,抒情,细腻,有浓浓的感情色彩,渐渐地深入到诗的里面,会感到其中寓意的深邃,于是,渐渐地喜欢了我想我不仅是一个塑造声音的诵者,一个演员,更是一个角色,一个传达思想的哲人或导师我站在舞台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识,只想着声音怎么样,表演怎么样,而是发自内心的,像一个思想家那样,通过我的朗诵向观众阐述一个哲理,一份感情让观众跟随你走进诗人的心境。播音员丁建华谈朗读?星星变奏曲?的感受)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情感,把握全诗的主旨。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
8、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以下问题。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揣摩语言,学习细致地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诗中的意境。1.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
9、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
10、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三、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根底上仿用诗中的根本句式,学习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教学建议一、有必要简介当时“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二、熟读这首诗,最好能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
11、意义。这首诗的抒情性很强,很宜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无视。三、“变奏曲这一借用的音乐术语,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的。要认真体会“星星在不同的情景出现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表现的情境、气氛有哪些不同。四、诗中多用比喻。理解这些比喻的寓意,把握其中“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旗子”火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五、授课的形式可以灵活,如谈到星星的形象的时候,同学们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有关资料、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
12、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二、?星星变奏曲?赏析(黄祖民)有人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是耽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发生于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胧诗运动,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诗歌方面开始的最沉痛的反思。江河,是这次运动的主将之一。他的?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的“火把,却更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它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诗人选择“星星这一意象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为“星星是最先点燃诗人灵感源的导火索,但我认为,重要的是,借用人们对星星的凝望,更衬出现实的黑暗
13、和残酷。在这个现实里,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风吹落。星星是“一首诗,一个“柔软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个胧着鸟语花香的“春天,是“飘动的旗子,是“火。诗人对这一切愈是尽情地讴歌,愈显出愿望与现实的反差,也愈让人于温柔的静穆中体验了咸涩的况味和沉重。“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出来的追求与寻找,既给这些诗篇蒙上一片迷悯与感伤的情调,又浸透着不甘湮没与泯灭的内在力的冲击与奔突(谢冕语)。在诗的结构上,两节诗的外观构造几乎相同(但内部结构稍有变化),这正像我国古代?诗经?中的某些一唱三叹的诗的结构,意在营造一种浓郁的诗的气氛,来增强诗的内趋力和表达效果,让人于轻松中心灵发生震动。1选自?中外现代抒情
14、名诗鉴赏辞典?,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三、?星星变奏曲?鉴赏(杨益萍、阿刚)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如果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止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后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毕竟是一份“遥远的抚慰。意象的选择也许是很精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气氛不断地扼杀个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决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希望的光亮。但假设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
15、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抖,诗是美好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逃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但这样的审美往往十分遥远,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托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接着又由“谁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欢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的,这种渴望不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寒冷僵死状态、充满新鲜蓬勃的活力。显然,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虽因现实之故,理想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现实是严酷的,随着民族十年悲剧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结出自由的果实。在江河,他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第二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凭着这份坚决的信念,诗人便不再爱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的生存状态,也不再理会如星星颤抖、白雪覆盖、夜晚冻僵的现实境遇,一心向往无比美好的理想王国;只是太遥远的缘故,诗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胧了。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愿意和“谁不喜欢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绪。最后在英雄主义情绪的支配下,充满浪漫与乐观的意象涌出诗行,成为人格与生命的自我鼓励。从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动色彩的具象,“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