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docx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与可画M筲谷偃竹记?教案苏轼教学目的: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教学重难点: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重)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难)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预习: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不了解的字、词、句做标记。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3、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显示文可与、郑板桥等人墨画图)中国古
2、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黄等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
3、栩如生。两那么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根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二、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元丰二年三月,苏轼
4、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黄笛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表达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三、检查预习,读准以下字的音与可以书遗余()近语士大夫()萃()寒梢()笔砚()斤斧何曾赦笄龙()喷饭()畴昔()四、朗读课文并思考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五、梳理文章结构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1层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第2层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第3层评价苏辙的看法,说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