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滑动模板工程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滑动模板工程技术标准.docx(6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滑动模板工程技术标准1总则1.0.1为在滑动模板(以下简称滑模)工程中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保证工程质量,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节能环保,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混凝土结构滑模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1.0.3采用滑模施工的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滑动模板SIiPform模板固定于围圈上,用以保证构件截面尺寸及结构的几何形状。模板直接与新浇混凝土接触且随着提升架上滑,承受新浇混凝土的侧压力和模板滑动时的摩阻力,简称滑模。2.1.2 滑动模板施工s1ipformingconstructio
2、n以滑模千斤顶、电动提升机等为提升动力,带动模板(或滑框)沿着混凝土(或模板)表面滑动而成型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法的总称,简称滑模施工。2.1.3 滑框倒模施工incrementa1s1ipformingwiths1idingframe用提升机具带动由提升架、围圈、滑轨组成的滑框沿着模板外表面滑动(模板与混凝土之间无相对滑动),当横向分块组合的模板从滑框下口脱出后,将该块模板取下倒装入滑框上口,再浇灌混凝土,提动滑框,如此循环作业成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总称。2.1.4 围圈formwa1ers用以保持模板几何形状的支承构件,又称围梁。模板的自重、模板承受的摩阻力、侧压力以及操作平台直接传来的
3、自重和施工荷载,均通过围圈传递至提升架的立柱。围圈可以设置上下两道,亦可以组成桁架式围圈。2.1.5 提升架1iftyoke用以固定千斤顶、围圈和保持模板几何形状的滑模装置主要承重构件,直接承受模板、围圈和操作平台的全部荷载和混凝土又惟板的侧压力。2.1.6 操作平台working-deck用以完成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灌等项操作及堆放施工机具和材料的滑模施工的主要工作面;也是拔杆、井架等随升垂直运输装置及料台的支承结构。其构造形式与所施工结构相适应,直接或通过围圈支承于提升架上。2.1.7 支承杆jackrodeorc1imbingrode滑模千斤顶运动的轨道,又是滑模系统的承重支杆,施工中滑模
4、装置的自重、混凝土对模板的摩阻力及操作平台上的全部施工荷载,均由千斤顶传至支承杆承担,其承载能力、直径、表面粗糙度和材质均与千斤顶相适应。2.1.8 围模合一大钢模modu1arcombinationstee1pane1form以300mm为模数,模板和围圈合一,其水平槽钢肋起围圈的作用,模板水平肋与提升架直接相连的一种滑动模板组合形式。2.1.9 空滑partia1virtua1s1ipforming模板内允许有混凝土浇灌层处于无混凝土的状态,但施工中有时需将模板提升高度加大,使模板内仅存有少量混凝土,甚或处于空模状态。2.1.10 回降量S1idvariab1e滑模千斤顶在工作时,上下卡头
5、交替锁固于支承杆上,由于荷载作用,处于锁紧状态的卡买在支承杆上存在下滑趋势,会引起千斤顶的爬升行程损失,该行程损失量通常称为回降量。2.1.11 横向结构构件transversestructura1member结构的楼板、挑檐、阳台、洞口四周的混凝土边框及腰线等横向凸出混凝土表面的结构构件或装饰线。2.1.12 复合壁combinationconcretewa11oftwodifferentmix由内外两种不同性能的现浇混凝土组成的竖壁结构。2.1.13 混凝土出模强度concretestrengthoftheconstructioninitia1setting结构混凝土从滑动模板下口露出时所
6、具有的抗压强度。2.1.14 滑模托带施工1iftingconstructionwiths1ipforming网架、空间桁架、井字梁等大面积或大重量的支承结构采用滑模施工时,在地面组装好,利用滑模施工的提升能力将其随滑模施工托带到设计标高就位的一种施工方法。2.2 符号A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A1卸料口的面积;a混凝土浇灌后其表面到模板上口的距离;B卸料口下方可能堆存的最大混凝土量;E支承杆弹性模量;F模板与混凝土的粘结力;f1模板与混凝土间的摩擦系数;f2滚轮或滑块与轨道间的摩擦系数;G一模板系统自重;g重力加速度;H模板高度;h卸料时料斗口至平台卸料点的最大高度;hm料斗内混凝土上表面至
7、料斗口的最大高度;h一每个混凝土浇灌层厚度;I支承杆截面惯性矩;K安全系数;Kd-动荷载系数;1-支承杆加工长度;1o-一支承杆脱空长度;N总垂直荷载;n-所需千斤顶和支承杆的最小数量;P单根支承杆承受的垂直荷载;Pc混凝土的上托力;Po单个千斤顶或支承杆的允许承载能力;R模板的牵引力;t混凝土从浇灌到位至达到出模强度所需的时间;T1在作业班的平均气温条件下,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所需的时间;T2在作业班的平均气温条件下,混凝土强度达到0.7MPaS1QMPa所需的时间;V一模板滑升速度;Va刹车时的制动减速度;W一刹车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Wk卸混凝土时对平台产生的集中荷载标准值;a工作条
8、件系数;模板的倾角;Y混凝土的重力密度;3滑模施工的工程设计3.1 一般规定3.1.1 采用滑模工艺建造的工程,结构设计应符合滑模工艺的技术特点。3.1.2 滑模施工单位应与设计单位协调,共同确定修改设计的内容、横向结构构件的施工程序以及节点构造,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施工安全。3.1.3 建筑结构的外轮廓应力求简洁,竖向上应使一次滑升的上下构件沿模板滑动方向的投影重合,有碍模板滑动的局部凸出部分应作设计处理。3.1.4 当建筑结构平面面积较小且高度较高时,宜按滑模工艺进行设计。3.1.5 当建筑结构平面面积较大时,宜分区段或部分分区段进行设计,滑模分区的水平投影面积不宜大于700m2,当区段分界
9、与结构变形缝不一致时,应对分界处作设计处理。3.1.6 当建筑结构的竖向存在较大变化时,可择其适合滑模施工的区段按滑模施工要求进行设计,其他区段宜配合其他施工方法设计。3.1.7 结构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混凝土墙体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2圆形变截面筒体结构的筒壁厚度不应小于16Omm;3轻骨料混凝土墙体厚度不应小于180mm;4钢筋混凝土梁的宽度不应小于200mm;5钢筋混凝土矩形柱短边不应小于400mmo3.1.8 滑模施工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60,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普通混凝土不应低于C20;2轻骨料混凝土不应低于1C15;3同一个滑升区段内的承重构件,在同一标高范围
10、应采用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3.1.9 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比常规设计要求增加5mmo3.1.10 沿模板滑动方向,结构的截面尺寸应减少变化,宜采取变换混凝土强度等级或配筋量来满足结构承载力的要求。3.1.11 结构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种长度、形状的钢筋,应能在提升架横梁以下的净空内绑扎;2对交汇于节点处的各种钢筋应作详细排列;3预留与横向结构连接的连接筋,应采用HPB300,直径不宜大于12mm,连接筋的外露部分不应设弯钩。当连接筋直径大于12mm时,应采取专门措施。3.1.12 对兼作结构钢筋的支承杆,其设计强度宜降低10%25%,并应根据支承杆的位置进行钢筋代换。3.1.1
11、3 预埋件宜采用胀栓、植筋等后锚固装置替代。当需用预埋件时,其位置宜沿垂直或水平方向有规律排列,应易于安装、固定,且应与构件表面持平。3.1.14 滑模工程设计中的结构分析、计算方法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3.2 筒体结构3.2.1 规模较大的群体筒仓,宜设计成多个规模较小的组合仓。3.2.2 仓壁截面宜上下一致。当需改变壁厚时,宜在筒壁内侧采取阶梯式变化处理。3.2.3 筒仓底板以下的支承结构,当采用与上部筒壁同一套滑模装置施工时,宜与上部筒壁的厚度一致。当厚度不一致时,宜在筒壁的内侧变更尺寸。3.2.4 当筒仓底板、漏斗和环梁与筒壁设计成整体结构时,宜先
12、采取常规支模现浇完成下部结构,后滑模施工上部筒体。3.2.5 整体结构复杂的筒仓,在生产工艺许可时,可将底板、漏斗设计成与筒壁分离式,分离部分宜采用二次常规支模浇筑。326筒仓的顶板结构宜设计成装配式钢结构或整体现浇混凝土结构。3.2.7 井塔类结构的筒壁,应设计成加肋壁板,壁板厚度宜沿竖向不变,也可变更混凝土强度等级;壁柱与壁板接合处宜设置斜托。3.2.8 井塔塔身筒体结构宜采用滑模工艺进行结构设计。3.2.9 井塔楼层结构节点的二次设计应采用下列方式:1主梁与壁柱的二次连接应保持壁柱的结构功能完整,在壁柱中预留槽口和预埋钢筋。2塔壁与楼板二次浇筑的连接,宜在壁板内侧预留槽口,其槽口深度可为
13、20mm;当采取预留胡子筋时,其埋入部分不得为直线单根钢筋。3.2.10 当电梯井道单独采用滑模施工时,井道平面的内部净空尺寸应比安装尺寸每边放大25mm及以上。3.2.11 烟囱等带有内衬的筒体结构,当筒壁与内衬同时滑模施工时,支承内衬的牛腿宜采用矩形,同时应深化牛腿的隔热措施。3.2.12 筒体结构的内外两层钢筋网片之间应配置拉结筋,拉结筋的间距与形状应作设计规定。3.2.13 筒体结构中的环向受力钢筋接头,宜采用焊接方式连接。3.3 框架结构3.3.1 采用滑模工艺建造的大型框架结构,其结构选型可设计成异形截面柱。3.3.2 框架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层梁的竖向投影应重合,宽度宜
14、相等;2同一滑升区段内宜避免错层横梁;3柱宽宜比梁宽每边大50mm及以上;4柱的截面尺寸应减少变化,当需改变时,边柱宜在同一侧变动,中柱宜按轴线对称变动。3.3.3 楼层结构中次梁及楼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在主梁上预留次梁的槽口作二次浇筑施工时,设计可按整体结构计算;2二次浇筑的次梁与主梁的连接构造,应满足施工期及使用期的受力要求。3.3.4 框架梁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楼板为二次施工时,在梁支座负弯矩区段,应满足承受施工阶段负弯矩的要求。2梁内不宜设弯起筋,宜根据计算加强箍筋。当有弯起筋时,弯起筋的高度应小于提升架横梁下缘距模板上口的净空尺寸。3箍筋的间距应根据计算确定,可采用
15、不等距排列。4纵向筋端部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不宜弯折,当需时可向上弯折。5当主梁上预留较大次梁槽口时,应对槽口截面采取加强措施。3.3.5 柱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满足构造要求的前提下,纵向受力筋宜选配粗直径钢筋,千斤顶底座及提升架横梁宽度所占据的竖向投影位置应避开纵向受力筋。2当各层柱的配筋量有变化时,在保持钢筋根数不变的情况下,可调整钢筋直径。3箍筋形式应便于从侧面套入柱内;当采用组合式箍筋时,相邻两个箍筋的拼接点位置应交替错开。3.4 剪力墙结构3.4.1 采用滑模工艺的剪力墙结构,宜减少主次梁设计;一次滑升区段的平面面积不宜过大;面积较大时宜分隔滑升区段才安错台式实施滑升,并对相邻区段的接合部作设计处理。3.4.2 同一滑升区段的设计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楼层平面布置的竖向投影应重合;2同一楼层的楼面标高应一致,不宜有错层;3同一楼层的梁底标高及门窗洞口的高度和标高宜统一。3.4.3 竖向墙体与横向楼板的节点应作设计处理,其施工顺序宜采用滑升一层墙体浇筑一层楼板的方式。3.4.4 当外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