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谏逐客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谏逐客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1谏逐客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 .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2 .把握实用文的功能性特点,突出目的性(针对性)。3 .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发表意见,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教材分析】谏逐客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第一篇课文,其后紧接着的是林觉民的与妻书。本单元的阅读课文为演说词、公文、一般书信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文本,其人文主题为“抱负与使命”。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章,意在劝阻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成命。“客”是客卿,指当时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呈交的一种公文形式。本文立意高深,始终围绕“跨海内、制诸侯”的宏图,开篇立论,随即
2、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导入:用三句话来导入课文。这三句话分别为:“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一次在侧所中看见老鼠,非常瘦小肮脏,见有人来慌忙逃窜。又有一次,李斯在米仓中看见老鼠,长得肥大而干净,见到有人来还镇定自若。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样,是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就是李斯著名的仓鼠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李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开始
3、了他人生的地位抢夺战。首先,李斯辞去了小史官职,于荀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甚至,坦言的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o但绝不因此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决心要西说秦王矣。他怎麽也没想到,就是因他的游说,使他登上丞相之位。当然这是后话。然后,李斯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给我吕不韦的引见,加上李斯的冒死觐见,得到嬴政赏识。但谁知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
4、直上。最后做了秦国宰相。李斯终于从侧鼠变成了仓鼠。然而,好景不长。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召书。召书分明写着让扶书继位,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召书,最终召来腰斩于市的祸害。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太犬的过程。仓鼠之叹战国时期,李斯出生在了楚国的一个平民百姓家中,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李斯成功跨越平民阶层,成为了楚国的一名小吏。虽然官职不大,但也衣食无忧,可李斯并不满足于此。李斯无意间在官府的粮仓中发现了一只老鼠。让人意外的是,这只老鼠不仅又肥又
5、大,还一点也不怕人。见到李斯也不躲避,反而大摇大摆地躺在粮仓中吃东西。李斯顿时如梦初醒,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著名的仓鼠之叹。意思是老鼠在不同的环境,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人也是如此,身处环境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会截然不同。的确,个人努力固然重要,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所谓,平台决定起点,个人影响终点。于是,李斯立刻辞去了小吏的职位,师从荀子,学习法家思想,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归来后,他没有回到楚国,去了秦国发展。先是投靠了秦国宰相吕不韦门下,随后又审时度势,在吕不韦与嬴政意见不合时,转而成为了嬴政的谋士。)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斯(?一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
6、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哪台石刻传世,所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2.相关背景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秦统一前16年。当时,秦国实行连横之策,欲吞并六国,东邻韩国首当其冲,倍受秦国欺凌。韩国为了减轻秦
7、国的威胁,就派了水工郑国到秦国以帮修水渠的名义来妨碍秦国用兵,但被秦国识破。秦国宗室大臣借机大做文章排挤客卿,认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于是秦王下令逐客。李斯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逐之列。被逐路上,他写下谏逐客书给秦王,秦王被说服,让人追回李斯,官复原职,并废逐客令。(会韩人郑国来问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
8、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于是就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3.解题,文体知识谏:下对上进行劝谏的用语。逐客:驱逐客卿。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种是公文,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著名的书有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一种书其实就是信,如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拓展:谏官的五种工作方式讽谏:以婉言隐语进行劝谏,这种提意见的方式往往引用典故说明现实中的问题;顺谏:用恭顺
9、的语言表达听起来顺耳的意见;规谏:以正义之道劝谏;指谏:指陈事实而进谏;直谏:当面直言得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文体知识奏疏:上书给天子的文章的通称。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如唐朝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二、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宛(yuGn)施(yi)雎(j口)瓮(w6ng)缶(fu)赍(ji)联龌(ju6t1)缪InC1公蹇jidn叔殷yin盛
10、鄢yGn郢ying成皋gdo膏腴yU穰rdng侯太阿e纤Xian离灵tu6夕卜厩jiii傅矶ji珥4r阿缩gio搏髀bi黔qidn首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句。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同桌抽查重点词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解疑、补充。2.作为实用性交际语境写作,谏逐客书无疑是典范之作。“交际语境包括角色、读者、目的、体式、语言五个要素。”即在特定的会话场域中,我们要通盘考虑“我是谁”“对谁说”“怎么说”“说什么”“为什么说”等问题,以达到有效对话、说服对方的目的。而李斯无疑是交际场域的成功操盘手,在与秦王对话的过程中,既考虑了交际双方的处境、身份与地位,又准确拿捏对方的心理与情感,选择
11、合宜的进谏策略,一步步避其锋芒、消其隐忧、引其精思,发挥了谏逐客书的最大实用价值。话题:要不要驱逐客卿情境:1背景:逐渐强大的秦国遭遇郑国事件2.双方身份:处在被驱逐之列的进谏者一一李斯身处高位下达逐客令的君王一一秦王目的:劝服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三、以下劝上一一刀刃上的舞者1补充材料:郑国渠事件的后续: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I1O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下逐客令的原因:逐客的原因向来有不同说法。一是郑国修渠案”引发逐客,依据是史记李斯列传:”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
12、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日”第二种说法认为逐客是因为嫁毒叛乱事而起。据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九年)九月,夷谬毒三族,诸谬毒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逐客即由此而来。第三种说法认为逐客是针对吕不韦的宾客势力。史记吕不韦列传载“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故逐客是为了清除吕不韦门客的势力。面对批逆鳞的凶险,无法避嫌的身份,宗室的虎视眈眈。如果让你在此种状况下上书劝谏,你最应该要陈述的是什么?陈述的时候还应注意些什么?请再读全文,找出能支撑你观点的依据。依据一:课文第四段“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李斯借此跟秦王表忠心,意在表明:我李
13、斯虽为客卿,但忠心不二。以此可以获得秦王的心理接纳。(表忠心)依据二:课文第一段李斯列举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明君广纳客卿并委以重任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立足秦国国情,以史为据,表明客卿可用,且有大用。如此看来,李斯也绝非等闲之辈,他的雄才武略也是可以为秦王大用的。(强调客卿有用)依据三:课文第三段李斯用太山河海为喻,讲王者胸襟:要海纳百川,广纳客卿。这一点在心理上极大地满足了秦王的骄傲自豪感。然后又用逐客利敌国的道理来对比阐述逐客之害与纳客之利。且用“四时充美丽,鬼神降幅,五帝三王无敌”来激励秦王纳客。用利害关系来深中秦王之下怀。(阐明纳客逐客的利害关系)依据四:第一段避其锋芒摆正己位
14、。孙子兵法虚实篇有言:“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聪明如李斯,他在开篇即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寥寥数字,轻描淡写,含蓄委婉,却匠心独运,技法高明。据史书记载,李斯写作此文时已被驱逐至骊邑,面对板上钉钉的事实,他用“臣闻”二字起头,避实就虚,把“逐客”之实化为“听闻”之虚。“吏议逐客”四字,宕开一笔,避重就轻,完全不谈逐客命令是由秦王亲自下达,有一石三鸟之效,一是暗含逐客非王之举、非王之过的意思,巧妙规避了与秦王硬碰硬的正面交锋,以及彼此矛盾的进一步恶化,;二是给秦王后续收回成命留下了转圜的余地,免去了朝令夕改导致君威受损的尴尬;三是表明自己针对的只是朝中官吏,矛头绝对
15、不是指向秦王,为秦王平心静气看完该奏疏打下坚实的基础。“窃以为”三字以商量的口吻,得体的语言,谦恭的姿态,低调表明了自己的看法。短短十一个字,深谙帝王之术的李斯将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充分照顾到秦王的身份地位,反复忖度如何措辞才不会触怒天威,避免和他正面刚起来,真可谓用心良苦。(注意双方身份)依据五:第二段李斯抓住秦王“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六国的心理需求,而逐客令本质上却不利于这一愿望的实现,从而击中要害,打动了秦王。(揣摩君王心理)应用文的针对性(身份/场合)2 .依据文章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绘制全文的思维导图。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过往纳客之利:以客之功,使国富利秦强大如今:重物轻人逐客,非制霸天下之术未来:不却众庶,方能成就霸业3 .反复诵读课文,理解句意与段落,归纳文章的写作思路。开门见山亮出观点一一逐客,臣以为过矣。摆事实一一先君之得(第1段):缪公用五子,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至今冶强;惠王用张仪,功施到今;昭王用范雎,秦成帝业。摆事实一一陛下之失(第2段):异国之色、色、珠玉(取享乐之物);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逐有用之人)。讲道理一一(正面)纳客之利,(反面)逐客之害一一逐客损己利人。结论一一逐客国危。(第一段:客卿之功:总结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