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高层住宅的抗震发展.docx
《文献综述——高层住宅的抗震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高层住宅的抗震发展.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高层住宅的抗震发展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土地的紧张,建造高层住宅楼已经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缓解城市用地压力的最有效的方法。高层建筑中抗震设防是头等大事,建筑高度的增长直接导致了对建筑不利因素的产生,地震、风等等都会对高层建筑带来意想不到的破坏。通过对我国高层住宅的抗震发展趋势进行地分析,阐述了我国高层住宅的抗震发展前景。高层住宅的抗震发展要将起点与趋势结合起来,通过对其他国家高层住宅抗震技术的发展分析和我国自身技术等发展情况,来确定高层住宅抗震的发展方向,使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关键词:高层住宅抗震技术发展引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有许多难点,诸如:地震地面运动的不确
2、定性、抗震设防水准及对地震作用的预估、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弹性、非线性)分析的正确性、对影响结构抗震性能因素的认识以及所采取的有效性等。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从20世纪初开始,至今已近100年,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工程实践和震害经验,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已有国际上能基本接受的、比较合适的抗震设计方法一一反应谱理论及结构“能力设计”原理,并在许多国家抗震设计规范中采用。但是这一方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近十多年来,人们又在进一步研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1 .早期的抗震设计方法对房屋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是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后逐渐开展起来的。1915年,日本佐野提出了衡量地震动的尺度一
3、一“震度”的概念,并认为作用于建筑物的地震力F=RW(R为震度,W为建筑物的重量)。日本关东大地震后的第二年(1924年),这种“震度法”被纳入日本城市建筑法规,并规定R取0.1。20世纪2030年代,国际上比较普遍的注意到把结构抗震设计纳入到建筑设计中去,当时已经意识到房屋惯性力的重要性。在还无法对地面运动加速度进行可靠量测的情况下,又缺乏对结构动力反应知识的认识,对地震惯性力的大小无法以任何可靠性来估算,一般认为可以接受的是,用大约相当于建筑物重量10%的水平力进行设计。当时假定地震力与结构特性和地基情况等无关,而且还假定房屋的抗震力仅与结构的承载力有关,设计中加大安全系数,进行容许应力水
4、准上的弹性设计,故建筑物对实际承载力通常要大一些,显然,早期的抗震的设计方法是很粗糙的。1.1 反应谱理论及能力设计1933年美国长滩地震时,取得了第一个强震加速度记录,1940年美国在E1centro地震中又取得了重要的强震加速度记录。在得到这些强震记录和建筑物自振特性资料的基础上,美国一些学者提出了地震反应谱理论。1956年,美国旧金山采用了新的抗震设计规定,该规定以加速度反应谱为基础,建立了建筑物自振周期(T)、阻尼比与基底剪力系数的关系。此后,经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研究发展,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目前普遍采用的抗震设计方法。我国及国际上,多数国家抗震设计规范本质上都采用了反应谱理论及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献 综述 高层住宅 抗震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