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docx
《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摘要:和谐社会是一种稳定的社会模式,存在于其中的万事万物相互依存,进而维持着平衡的状态。而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曾经对此状况有过一些论述,如何借助圣贤的智慧来为今天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将就这个问题阐述一下作者的浅显看法。关键词:道德经,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和睦融洽的状态,在这样的社会中,无论是作为单个个体的人还是以集团形式存在的社会各阶层,都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因而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自古以来,圣人们对于这种理想的追求可谓是孜孜不倦,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遗产,而道德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书中,老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关于“和”的思想,本文将其大致归类
2、为“人类一一统治者一一个体的人”三个层次,并在下面对其进行一一阐述。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一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在道德经开篇第一章中,老子便用“道可道,非常道J (道德经第一章)这么一句话来为其哲学定下了基调,作为最高的物质范畴,“道”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既可以被看作是万物之始即木源,也可以是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的规律。那么,作为世界根本的道对于仅仅是万物之一的人类有着怎样的规定性呢?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老子的思想里,存在着这样一个由高到低的序列,道居于阶梯的顶端,依次向下为:天、地
3、、人,而处于下阶的事物必须服从上阶的规律,因此,位于序列底部的人类不仅仅要遵守“地)更要按照“天”、“道”的规律来办事,否则这个世界必将乱套。但是在过去几百年人类文明高速发展后的日子里,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雄心万丈的我们向自然吹响了号角,天真的人类以为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技术成为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于是一系列在现在看来是不合理甚至疯狂的计划被付诸实施,而结果则是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之后,人类再次低下了刚刚抬起的头。从此以后,我们重新学会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发展,而这,恰恰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前提。对于自然的规律,我们又需要知道些什么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
4、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J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在这里,“道”是作为本源的意思出现的,这跟古希胳哲学家们把水、火、气等看作是世界本源的想法是如出一辙的,不同的是,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阴阳两面的,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当它们达到一个彼此平衡的状态时,便孕育出所谓的和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常也J (道德经第二章),老子认为天下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因为有了美,丑才得以出现,并列举出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多对范畴,失去它们中的任何一面,作为整体的矛盾也将不复存在,就好比一张纸的正反两面
5、,如果一个人因为只想要正面而去努力擦拭反面,那么唯一的结果只能是把纸捅破,抹杀反面的同时也失去了正面。因此,在对待矛盾时,最合理的做法就是保持其内外的平衡,使之达到“和谐”的状态,但是,如何去做呢?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道,在于减损有余的而增加不足的,“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不足者补之(同上),通过维持万物间的平衡来达到自然和谐的状态,相比之下,人道则是恰恰相反,减损不足的来增加事奉有余的,在这里,老子又一次第告诫人们,面对自然的时候,千万不可用人类社会的习惯来行事,因为二者的规律是完全相反的。“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L静日复命
6、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自然有它的规律及其本真的状态,人必须明白并尊重这些,把自身的发展纳入自然法则的框架下,努力维护外界的平衡状态,唯有这样,人类的发展才能做到长久可持续,而这样的一种人与自然关系也恰恰正是老子所提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融洽相处是必不可少的,就像老子所说的阴阳二气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人和自然也是这样一个矛盾中的两个对立面,此消彼长或者彼消此长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如何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人类应该考虑的问题,而维持平衡的关键则在于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办事,或许我们可以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但却永远无法驾驭或者是超越它,这些,老子
7、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告诉我们了。二、 “无为之事,不言之教”一一理想的圣人之治构建社会的和谐,在老子那个年代更多的是属于统治者考虑的事情,所以老子在书中多是从为政者的角度去阐述应该如何做的,下面,我将从一些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为政者要使民心归附,最忌站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因为这样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而社会也必将动荡不安,对此,老子的建议是把人民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甚至比统治者的地位还要高,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 和谐 思想 构建 和谐社会 借鉴 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