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中大中药学讲义25收涩药.docx
《陕中大中药学讲义25收涩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中大中药学讲义25收涩药.docx(4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二十五章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本类药物味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有敛耗散,固滑脱之功。即陈藏器所谓:“涩可固脱。”李时珍所谓:“脱则故而不收,故用酸涩药,以敛其耗散。”之意。因而本类药物分别具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收敛止血、止带等作用。收涩药主要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固、脏腑功能衰退所致的自汗、盗汗、久咳虚喘、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病证。滑脱病证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故应用收涩药治疗乃属于治病之标,因此临床应用本类药时,须与相应的补益药配伍同用,以标本兼顾。如治气虚自汗、
2、阴虚盗汗者,则分别配伍补气药、补阴药;脾肾阳虚之久泻、久痢者,应配伍温补脾肾药;肾虚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者,当配伍补肾药;冲任不固,崩漏不止者,当配伍补肝肾,固冲任药;肺肾虚损,久咳虚喘者,宜配伍补肺益肾纳气药等。总之,应根据具体证候,寻求根本,适当配伍,标本兼治,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收涩药性涩敛邪,故凡表邪未解,湿热所致之泻痢、带下、血热出血、以及郁热未清者,均不宜用,误用有“闭门留寇”之弊。但某些收涩药除收涩作用之外,兼有清湿热、解毒等功效,则又当分别对待。收涩药根据其药性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但某些药物具有多种功用,临床应用应全面考虑。现代
3、药理研究表明,本类药物多含大量糅质。糅质味涩,是收敛作用的主要成分,有止泻、止血、使分泌细胞干燥,减少分泌作用。此外,尚有抑菌、消炎、防腐、吸收肠内有毒物质等作用。第一节固表止汗药本类药物性味多为甘平,性收敛。肺主皮毛,司汗孔开合;汗为心之液。故其多入肺、心二经。能行肌表,调节卫分,顾护媵理而有固表汗止汗之功。临床常用于气虚肌表不固,膜理疏松,津液外泄而自汗;阴虚不能制阳,阳热迫津外泄而盗汗。治自汗当配补气固表药同用,治盗汗宜配滋阴除蒸药同用,以治病求本。凡实邪所致汗出,应以祛邪为主,非本类药物所宜。麻黄根Mahuanggen本草经集注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或中
4、麻黄EphedraintermediaSchrenketC.A.Mey.的根及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四川等地。立秋后采收。剪去须根,干燥切段。生用。【性能】甘、微涩,平。归肺经。【功效】固表止汗。【应用】自汗、盗汗。本品甘平性涩,入肺经而能行肌表、实卫气、固膜理、闭毛窍,为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治气虚自汗,常与黄英、牡蛎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治阴虚盗汗,常与熟地黄、当归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治产后虚汗不止,常与当归、黄黄等配伍,如麻黄根散(圣惠方)0此外,本品外用配伍牡蛎共研细末,扑于身上,可治各种虚汗证。【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有表邪者
5、,忌用。【鉴别用药】麻黄与麻黄根,二药同出一源,均可治汗。然前者以其地上草质茎入药,主发汗,以发散表邪为用,临床上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后者以其地下根及根茎入药,主止汗,以敛肺固表为用,为止汗之专药,可内服、外用于各种虚汗。【古籍摘要】1 .名医别录:“止汗,夏月杂粉扑之“。2 .本草纲目:“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3 .本草正义其根则深入土中,则轻扬走表之性尤存,所以能从表分而收其散越,敛其轻浮,以还归于里。是故根收束之本性,则不特不能发汗,而并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此则麻黄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辄效者也”。【现代研究】1 .化学成分:本品含多种生物碱,主要包括麻黄根
6、素,麻黄根碱A、B、C、D及阿魏酰组胺等。尚含有麻黄宁A、B、C、D和麻黄酚等双黄酮类成份。2 .药理作用:麻黄根甲醇提取物能降低血压,但麻黄素有升压作用o麻黄根所含生物碱可使蛙心收缩减弱,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对肠管、子宫等平滑肌呈收缩作用;能抑制低热和烟碱所致的发汗。3 .临床研究:麻黄根30%,牡蛎30%,乌洛托品15%,滑石粉25%四药共研末,用适量撒在脚上治脚汗(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724)o浮小麦Fuxiaomai本草蒙筌为禾本科植物小麦Triticumaestivum1.未成熟的颖果。各地均产。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生
7、用,或炒用。【性能】甘,凉。归心经。【功效】固表止汗,益气,除热。【应用】1 .自汗,盗汗。本品甘凉入心,能益心气、敛心液;轻浮走表,能实媵理、固皮毛、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凡自汗,盗汗者,均可应用。可单用炒焦研末,米汤调服。治气虚自汗者,可与黄芭、煨牡蛎、麻黄根等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治阴虚盗汗者,可与五味子、麦冬、地骨皮等药同用。2 .骨蒸劳热。本品甘凉并济,能益气阴,除虚热。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常与玄参、麦冬、生地、地骨皮等药同用。【用法用量】煎服,1530g;研末服,35g。【使用注意】表邪汗出者忌用。【古籍摘要】1 .本草蒙鉴:“敛虚汗”。2 .本草纲目益气除热,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中大 中药学 讲义 25 收涩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