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
《淮安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淮安市“十四五”气象事业J淮安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编制,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对气象工作和对江苏、对淮安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本规划是推进淮安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服务保障“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和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淮安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依据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省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江苏
2、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进行编制。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十三五”期间,在江苏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基本建成了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整体实力显著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安康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力推动“强富美高”新淮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十三五”期间淮安气象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十三五”期间,全市气象部门紧紧围绕“观云测天为人民,优质服务创一流的宗旨,弘扬“精准及时融合创新追求卓越筑梦江淮”的淮安气象人精神,践行“冷暖相知风雨相伴”气象服务理念,打造“彩虹”党建品牌
3、,健全“党建+文明创建“机制,实现党建与文明创建、业务服务深度融合。“十三五”期间共受到省部级表彰11次、地厅级表彰48次;连续5年获市直单位高质量跨越发展考核先进等次,2023年度获得第一等次(优秀);连续5年获全省气象部门综合目标考评优秀等次。文明创建实现“扩面、提档、升级”,市气象局获全国文明单位,5个县区局获江苏省文明单位。1 .气象基础业务能力增强,监测预报水平明显提升气象综合观测布局得到优化、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全市建成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移动方舱式全固态X波段天气雷达,建成气候观测参考站、气溶胶站、反应性气体观测站、温室气体观测站、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各1个。智
4、能台站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区域自动气象站社会化保障改革实施。在全省气象部门首家实现内外网物理隔离,建成气象专线网络、关键网络设备、数据传输节点的双备份。建立智能网格预报体系,形成从分钟到月的无缝隙精细预报产品链。提升o10天预报产品时空分辨率,预报网格距达到2.5公里,()一24小时间间隔达到1小时,临近预报、短时预报、中短期预报分别实现10分钟、3小时、6小时滚动更新。加强市、县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业务,建立淮安市短临天气预报预警平台。加强省市县天气预报业务一体化系统应用,实现多级协同监测、预警和无缝隙预报制作。预报业务质量始终稳定在全省前列。2 .气象专业服务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成效不断
5、显现市、县(区)两级政府修订印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和多部门共享共用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气象灾害预警“四有”功能配置标准完成率达95%,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建立,市县两级全部成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实现应急、卫健、宣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防等15个部门接入。公共气象服务更加智能高效,专业气象服务持续深入,在汛期气象服务、重大活动等气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 .气象生态文明服务增强,业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气象保障服务基础支撑更有力,全市“地空天”立体生态气象观测体系布局初步建立。生态气象保障服
6、务产品体系初步形成,服务产品时效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大气环境预报时效从1天延长到7天。与市生态环境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秋冬季颗粒物污染和夏季臭氧污染协同观测分析,空气质量预报内容纳入气象影视节目和“淮安气象”微信、微博中。建成1座省级人影专用仓库,完成全市火箭架智能改造,建成全市人影业务平台,作业指挥能力进一步增强。4 .气象科技创新机制更加完善,人才队伍更具活力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立以科技成果评价为重点的奖励制度和创先争优奖励办法,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和引导作用,鼓励论文发表、交流和科技创新。“十三五”期间,获得省气象局立项科研项目12项、淮安市科技局科研项目2项,市局
7、自立科研项目41项;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24篇(核心期刊6篇),11篇论文获得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取得软件著作权6项。强化多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市气象部门4人入选省局青年新秀培养计划,3人次入选长三角和省局创新团队,新增副研级专家5人。5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防雷减灾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在全省率先建立起“两体系一平台”的防雷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健全防雷安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落实防雷监管事后随机抽查;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和各县区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安全生产综合执法体系,企业和中介机构纳入全市信用平台;探索“互联网+防
8、雷安全监管”新模式,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直通式”的气象服务,编制并公开气象部门市、县区级权责清单,完成政务服务事项“不见面”和“见一次面办理”清单。6 .气象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业务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气象现代化紧扣部门和区域发展改革要求,基层气象基础设施达标率显著提升。建成市级项目3个:2015年12月淮安国家基准气候站(迁建)投入业务使用、2016年11月淮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投入业务使用、2019年5月江苏省洪泽湖流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处理中心(淮安市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中心)投入使用;建成县区级项目4个:2018年1月涟水县气象灾害预警指挥中心投入使用,2018年6月洪泽国家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淮安市 十四 气象 事业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