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惯的心灵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娇惯的心灵读后感.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娇惯的心灵读后感刚看到娇惯的心灵这本书的书名时,本以为是一本比较好理解的书,主要话题讲的无非就是当今社会下,父母是对孩子的保护过多,孩子恃宠而骄的一些案例和理论分析。然而在看到这本书的豆瓣简介时,发现它其实更多地不是在讲孩子于家庭,于学校中的表现,也并不是指导教师如何关注学生心灵,培育优秀学生的书籍。豆瓣对娇惯的心灵这本书的介绍称它是一部“社会科学的侦探小说”,作者抽丝剥茧,回答了“钢铁”是怎么没能炼成的美国故事。小说我看过,“社会科学的侦探小说”这个还真是不太理解。在买的书到手后,中间也确实一度看得有点迷糊而合上书籍,但坚持读下来,觉得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许多感悟,也是值得二刷来更深入理解的
2、一本书。“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就像一个铸就的保护罩。我们付出了全部心血,却换来脆弱的心灵、迷茫的巨婴、没有炼成的钢铁。如果是这样,我们是否还要过度保护、过度教育我们的孩子?”这本书的封面写着这样的一句话,不得不说,这也确实是当今各国社会都有出现的情况,家长和孩子们在教育和学习上都存在着焦虑,家长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幼儿园开始,每一天父母都要好好安排和设计。放学后,不能自由玩耍,而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及其他有人组织监督的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越其他的孩子。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虽能在学术履历的“军备竞赛”中脱颖而出,却在青春期时成为前所未见的脆弱一代。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处在互联网时代
3、,现在的年轻人们都习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共鸣,面对不同的立场,他们往往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书中作者提出,孩子们成为“脆弱的一代”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归咎于“娇惯”的孩子,而在于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反思和努力来做出改变。为了论证这一看法,两位作者提出了三个谬误,并且通过大量的美国大学校园乱象来证明这三个谬误是如何根深蒂固地影响了美国青少年大学生,导致认知扭曲,以及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比例大幅激增,自杀率上升的趋势。书中提到的美国大学校园学生抗议学校请极端言论的人来做讲座、抗议学校不规定万圣节装束的行为、以及关于美国政治左右翼
4、问题,由于国情和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我觉得对我们中国教育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在读的时候也是我要仔细看,还要多了解美国社会环境下才更能好理解的,但是作者通过这些案例举证总结出来的人生的“智”与“不智”,是我们可以拿来思考和反思我国教育问题的。智的方面在于三条心理学原则:年轻人是反脆弱的;我们都可能陷入情感推理和确认偏差;我们都可能进行二元对立和部落主义思考。而不智则是与之相反的三条谬误,也是作者在本书反复提及的三条谬误:反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永远相信你的感觉;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这两个方面也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值得思考的地方,我也将分享在阅读过程中,读到这些方面所获得的感
5、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可预见的事情,在父母过度的保护的家庭里,家长会让孩子避免这些不可预见,或者直接帮助孩子解决不可预见所带来的困难和风险。然而人生漫漫,不可预见的“黑天鹅”会不止一次出现,面对此类必然事件,我们要明白很多东西是“反脆弱”的,如同免疫系统,要成长得更加强大来回应外部风险。孩子跟骨骼和肌肉一样,都是反脆弱的,四体不勤会导致肌肉萎缩,使关节讲话,心肺功能衰减,血液凝结成块。没有地标整理所带来的的挑战,宇航员就会出现肌肉和关节退化的症状。而在人类身体和心智的发展上,我们需要挑战和刺激去促使我们做出积极反应,否则我们就会退化。而在当今那些过度被保护的孩子身上,他们在遇到风险
6、和压力时,内在的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对于不同的观点也因为一直以来被屏蔽而难以接受,固步自封。就像文中提到美国幼儿园对于花生过敏的处理上,为了避免孩子过敏,幼儿园一起把可能与花生有关的食物都禁止带入校园,结果在调查中发现,孩子对花生过敏的比例更高了。在大学校园里,不让学生们接触“邪端异说”;学生自己抗议不同的言论的人来做讲座,这些都是过度保护。这些抗议的美国大学生们并不懂得,面对一些观点的不适感并非是对身心的威胁,反而是可以用来锻炼思想的磨刀石。我们可以不认同一些与我们意识形态不尽相同、极端的、歧视性的言论,但要允许它存在。于我们而言,它存在的意义是能够带动我们思考、锻炼我们的判断能力。我们应当
7、运用学术能力去反驳它们错在何处,而不是一味粗暴地谴责。回到我们中国的教育发展历史过程和当今年轻人的言论自由情况,我觉得我们对于这种不同思想观念的开放讨论和实践也是要加强的。对于某个社会热点或学术理论上,由于网络平台的信息传递速度之快,年轻人更多愿意在屏幕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更容易不加思辨地跟风拥护一种观点,对于不一样的看法,也会在网络下身份隐形的保护下互喷。这确实是当今网络环境下,人们思想观点讨论所存在的问题。而这也在让我想起今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场景。在那个国家不安定,军阀混战,外交无力的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并不是完全能安全被保护,孩子和青少年也没法在父母的保护和规划下学习成长,但
8、那时的思想和理论学习和辩论却是自由而激烈的。人人都在为救国之路在不断探索,北京大学也在蔡元培自由开放,允许百家争鸣的理念管理下,产生了新文化和复古派的争斗。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自由的,也是互相允许发表不同看法而不被强制捂嘴巴的。他们可以通过文章,辩论,演讲来输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申请创办自己的社团,也允许在共读互助的共产主义道路上试错,虽然思想的传递和理论的实践上依然有很多的阻力因素,但他们也是在摸索前进着的。生活不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不是“我们VS“他们”的二元对立思想,关闭“部落主义”,创造友善、包容的共同体,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这也是作者在本书总结出来
9、的心理学原则之一,即“我们都可能进行二元对立和部落主义的思考”。此外作者提到的另一条原则也是我们要注意的,“我们都可能陷入情感推理和确证偏误”O书中提到我们在生活中,都会有负面想法,不过可以通过自己的调节来舒缓摆脱,然而抑郁症患者会将这些负面情绪稳定持续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图示。比如前面提到的二元对立这种非黑即白、非我即敌的思想,还有任由自己的感觉来指引对现实的解释这种想法,以及小题大做,过度概括等,当一个人习惯于上述这些错误的思维方式,那他所形成的心理图示就是以僵硬的负面观念为中心的,长此以往,在不健康的心理图示影响下,人就会更多地走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道路。而怎么缓解
10、和消除这些不良情绪对我们的长期影响,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认知行为疗法。首先,认定常见的认知错误,然后改变他们的习惯思维模式。如文中提到的埃皮克提图所言“真正让我们恐惧并焦虑的,并不是外在的事件,而是我们思考的方式”。而作为当代的青年中国学生,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是好的大学教育应具备的,让思考更具批判性,心智也更健康。作为一名在岗的小学老师,书中所归纳总结的这三个原则,也确实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思考的地方。书中更多提到父母对于孩子“直升机式”的监管和保护,中产阶级(及以上)家庭对孩子的“精心栽培”方式,让孩子们容易成长为三大谬误的信徒,投身于安全主义文化的潮流。这让他们失去了在一些散漫,
11、无人看管的时间里,学会如何判断风险,并操练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如挫折、倦怠和人际冲突的能力。而在校园中也一样,在安全教育的影响下,老师要关注的方面也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事了,生活安全,心理安全的课堂宣传也成了我们所必须重视的。现在教育政策也不断出台为学生减负的校内外措施,让学生在童年有更多玩耍试错的时间。但在减负的程度也确实是要多加斟酌的,很多老师也在我们心提出的“双减”政策下,提出担忧,小学中学阶段学业上的压力太少,然而高考的竞争还是那样大,现在不学会与学习压力相处调和好,学会思考调整自己的心绪,以后怎么面对更学业繁重的学习任务呢?汉娜霍尔格雷提出“教育,就其本意而言,不是要让学生感到舒适;它意在教会学生如何思考。”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而要实现这些能力,最好的方式是经验。“反脆弱”不可言传,但我们可以给他们机会去通过经验来锤炼,让他们慢慢成长为坚韧、自主的成年人。风可以吹灭蜡烛,却也可以助燃火。不要像蜡烛一样,也不要把我们的孩子变成蜡烛:“你要成为那堆火,渴望着风。”孩子不是蜡烛,一吹就灭,我们要在考虑好年龄,循序渐进的情况下,让孩子激发自己的潜能,与风险和压力开始打交道,记住,孩子是反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