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无障碍个人身份鉴别服务技术要求 视障用户身份鉴别.docx
《基于人工智能的无障碍个人身份鉴别服务技术要求 视障用户身份鉴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人工智能的无障碍个人身份鉴别服务技术要求 视障用户身份鉴别.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基于人工智能的无障碍个人身份鉴别服务技术要求视障用户身份鉴别一、标准名称基于人工智能的无障碍个人身份鉴别服务技术要求视障用户身份鉴别二、项目提出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三、起草单位91310115768225450T一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51310000MJ49041531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1210000042500615X0上海交通大学;9131000013221347OA-公安部第三研究所;1231OoOO4250035659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91310000MAIFRBBH9Q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91310115MAIK3DGT8N上海云从企业发展有
2、限公司;91310115MA1K41R2X3上海燧原科技有限公司;12100000425006133D-华东师范大学;1231OOoO55746096OH-上海华东电信研究院;91310105MAIFWAN007一联通(上海)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等。四、立项理由无障碍设计是能使残疾人与健康人享有“平等地位”的环境设计。无障碍设计的概念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在都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设备以及指示系统中有广泛应用。信息无障碍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方便、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猛,但信息无障碍还没有像现实无障碍设施一样得到广泛应用。当前数
3、字技术创新空前活跃,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互联网给人们的出行、购物、社交、娱乐、就医、教育等生活各方面带来极大便利。但是,视障、听障等障碍特殊群体由于整体数字技能不高,难以充分享受到数字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数字鸿沟包括“接入性鸿沟”和“使用性鸿沟”,分别指不同群体之间接入可及性差异和接入后使用上的差异。近年来,随着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实施和电信普遍服务政策落地,我国接入性数字鸿沟已经大大缩小,但是使用性数字鸿沟还较为普遍的存在。据统计,我国现有2.64亿的60岁以上老年人和超过8500万残障人士。其中,近1.4亿老年人仍在使用功能机或者使用智能手机但不会上网,在网络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人工智能的无障碍个人身份鉴别服务技术要求 视障用户身份鉴别 基于 人工智能 障碍 个人 身份 鉴别 服务 技术 要求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