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ocx
《内科护理学—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护理学—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三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藏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TTP)是一种常见的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本病是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以自发性广泛性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破坏加速、寿命缩短和出现抗血小板自身抗体,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隙碍为特点。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40岁以下韵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4o(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 .感染因素急性ITP病人,在发病前12周左右多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慢性ITP病人常因感染而使病情加重;此外,病毒感染后的FrP病人,血中可发现抗病毒抗体或免疫复合物,并与血小板计数和寿命呈负相
2、关。证明ITP与细菌或病毒感染密切相关。2 .免疫因素急性FrP大多发生在病毒感染恢复期,认为是病毒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面,改变血小板抗原性,导致自身抗体形成,从而破坏血小板;慢性ITP是血小板抗体作用于血小板相关抗原,造成血小板破坏、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目前已有充分证据表明ITP病人血浆中有抗血小板抗体存在,称为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多为IgG。此外,也有报道ITP病人T细胞减少,抑制性T细胞比例增高,少数病人血小板表面结合的C3也增高,可能是导致血小板免疫性破坏的因素之一。3 .肝、脾因素脾是FrP病人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的产生部位,也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被抗体结合的
3、血小板,通过脾脏时容易在脾窦被滞留,因此增加了血小板在脾脏滞留的时间以及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清除的可能性。而肝脏在血小板的破坏中的作用与脾脏类同。发病期间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约13天(正常血小板平均寿命为711天),急性型更短。4 .其他因素慢性型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抑制血小板生成及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对抗体结合血小板的破坏有关。(二)临床表现1 .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多数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或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有发热、畏寒及全身广泛性出血,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甚至出现血肿、血泡;也可出现消化道和泌尿道的出血,少数病人约1%4%并发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病程常呈自限性
4、,在46周内恢复,仅有少数病程超过半年而转为慢性。2 .慢性型多见于青年女性,起病缓慢,一般出血症状轻,常表现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女性多表现月经过多。每次可持续数周或数月,甚至数年,部分病人可因感染等致病情加重,出现严重的内脏出血。反复发作者可有轻度脾脏肿大。(三)辅助检查1 .血象血小板减少,急性型多低于20XIO。/1,慢性型常在(3080)1091,涂片中可见巨大畸形血小板。白细胞多无变化,血红蛋白多少与出血程度有关。2 .骨髓象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急性型以幼稚巨核细胞增多为主,成熟型巨核细胞较少见;慢性型以颗粒型巨核细胞为主,但缺乏血小板生成型巨核细胞。3 .其他出血时间延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科 护理 特发性 血小板 减少 紫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