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力量读后感.docx
《空间的力量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间的力量读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一章地理、政治与全球化经济总量增长源于劳动力增长、资本积累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增长放缓,同时储蓄率提高使得投资率下降。要实现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技术进步和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关键。本书不讨论技术进步,而强调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和发展中大国的特征。通过调整户籍、土地等制度,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和地区间更为有效的配置(来提高人均收入)。当代中国,经济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始终是影响资源在城乡和地区间配置的重要因素。当地政府最大化本地税收,面对上级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考核,地方有激励发展自己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的意图,其手段之一就是阻碍生产要的跨地区在配置,其直接的体现就是要地不要
2、人的现象。(限制外来户籍人口;农用地-非农用地,增加经济规模和税收)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地理和规模经济效应变得越来越重要,分权体制及其派生出的城乡和地区间分割限制了生产要素向生产率更高的地区配置,妨碍了规模经济效应发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地理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而阻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和地区间再配置的政治因素却可能导致效率和平等两个目标兼失。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必须突破政治因素对于生产要素在城乡和区域间再配置的阻碍,通过城市体系的调整来提高经济的集聚度,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第一节关于城市的三个故事第一个“密度与生产率”正相关。大城市
3、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率,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居民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才愿意支付更高的成本。蕴含了城市之所以存在,并且具有不同的规模、密度和功能的基本原理。第二个“港口与工资”,与港口距离越远,工资越低,与开放有关。全球范围内,大的海港很多都是制造业的中心,在国际贸易中,将制造业布局在大的港口附近,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当一个城市的产业升级到以服务业为主时,由于人力资源的持续增长,制造业中心往往转型成为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重新加入了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发展了出口加工型制造业。因此中国也是如此。第三个“密集与差距”,与政治有关。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第二、三产业在空间上集聚于
4、一些地区,发挥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人口自由流动,人口与经济活动会同步集聚。人口会从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流动。但是由于当前中国存在地区间市场分割,地方政府的目标是最大化本地的经济增长、招商引资和政府税收,于是人口流动收到户籍、土地和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制度的阻碍,造成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的现象。如果省内gdp在向部分地区集聚,但人口却没有,意味着收入差距将扩大。(不是由于集聚的人口是受高水平教育,因为户籍制度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限制更大)。总结:第一,地理重要。第二,在开放经济下,港口重要。第三,由于市场分割导致的人口流动不自由加剧收入差距。本书的接下内容都是对这三句话的扩展。第二节
5、地理:凹凸不平的中国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经济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全球生产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发达省份和富裕国家。另一个现象是,很多国家最主要的城市是在港口。(铁路还没有发展起来时,贸易高度依赖于水运。于是,形成了港口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本书“地理”因素不仅是港口、气候、地形,更重要的是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理解“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马歇尔指出,投入品的分享、劳动力市场群聚以及知识的溢出是导致集聚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分享。生产者从更大范围获得广泛投入供给,产生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能够提供高度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第二,匹配。企业和劳动力各自需求更好得到满足,第三,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空间 力量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