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颈动脉斑块筛查诊断标准稳定度测试临床表现及预防治疗措施.docx
《临床颈动脉斑块筛查诊断标准稳定度测试临床表现及预防治疗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颈动脉斑块筛查诊断标准稳定度测试临床表现及预防治疗措施.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临床颈动脉斑块筛查、诊断标准、稳定度测试、临床表现及预防治疗措施颈动脉斑块筛查脑卒中是目前首位死因,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占80%左右,其中25%30%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以上。颈动脉斑块筛查方法颈动脉斑块筛查方法包括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磁共振、CTA等,虽然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但颈动脉超声检查属无创性检查,成本低、敏感度高、便捷、可重复性好,其可作为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可以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并判断斑块的稳定性。颈动脉狭窄超声评价标准狭窄程度PSV(cms)EDV(cms)PSVICA/PSVCCA
2、轻度V50%125402301004.0闭塞无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注:PS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ED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PSVICA/PSVCCA颈内动脉PSV与颈总动脉PSV的比值颈动脉斑块测定在颈动脉分叉处近心端1.0-1.5cm处,避开颈动脉斑块,测量内膜前缘到外膜前缘的垂直距离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IMT1.0mm或分叉处IMT1.2mm为内中膜增厚;当IMT局限性1.5mm,大于周围正常IMT值至少0.5mm,或大于周围正常IMT值50%以上,且凸向管腔的局部结构变化,可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图,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测量方法(颈动脉血管腔内膜面的前缘到中膜-
3、外膜面的前缘垂直距离)图,斑块的测量方法(图4A为纵切面、图4B为横切面)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测定通过斑块的形态、内部回声、表面纤维帽完整性等评估斑块是否稳定。以血管壁回声作为参照,斑块内组织成分的含量不同,颈动脉斑块可分为低回声、等回声、强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强回声斑块因含有大量钙化而较稳定,对应硬斑块;回声均匀的斑块多为单纯的纤维性斑块;不稳定斑块其内部回声不均匀,见大片无回声或极低回声区时,可能存在溃疡、出血、脂质成分大片坏死等改变,具有破裂倾向,易发生血栓和(或)可能迅速发展为责任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又称易损斑块,对应软斑块。不规则型(纤维帽不完整)、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和溃疡
4、型斑块(纤维帽破裂不完整,形成火山口征,彩色血流多普勒显示有血流进入)也为易损斑块。易损斑块经积极治疗可转变为稳定斑块,稳定性斑块未得到及时治疗,也可能转变为易损斑块,因此,有效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对临床决策至关重要。颈动脉斑块定量分析增加传统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价值。对轻、中度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建议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随访,动态评估斑块进展和卒中风险。图.强回声斑块(箭头所示)图.低回声斑块(箭头所示)图.混合回声斑块(箭头所示)颈动脉斑块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大部分早期颈动脉狭窄/斑块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既往6个月内无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颈动脉 斑块筛查 诊断 标准 稳定 测试 临床表现 预防 治疗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