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安全操作规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第一章消防安全岗位操作规程一、消防安全岗位安全操作规程1、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每月检查一次消火栓、消防泵、灭火器等消防器材,确保全部消防器材安全有效。2、每年组织一次本公司消防演习一次,使职工了解相关消防安全知识确保每位职工都能熟练运用各种消防器具。3、每月检查一次公司内的消火栓。4、每月手动演练启动一次消防泵,并指派专人查看柴油发动机油量是否符合规定,出水口阀是否关闭,消防水带有无破损口。5、消防水池中消防储备水保证平时不被动用,水量不够及时补充,使用后的补给恢复时间不超过48小时。6、灭火器按要求定期检验、充装,发现破损无法使用及时更新补充,确保各种灭火器具安全有效。7、消防桶
2、、消防铲、消防沙等其他消防器材由专人专门管理。第二章火警火灾应急处理标准作业规程一、目的规范火警、火灾的处理程序和方法,确保火警、火灾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处理。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内火警、火灾的应急处理。三、职责1、安全生产负责人负责监督及抽查培训实施情况,验证培训效果及对外联系培训教师。2、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四、程序要点1、报警与确认(1)火警信息。火警信息可以是:a)值班人员巡逻中发现的火警;b)其他人员的报警。(2)火警信息的确认。根据火警信息来源不同,火警信息确认可以是:发现火警的现场负责人应立即赶赴火警现场,判明是否属于火警,若是人为违章造成的火
3、警现象应予制止;若是火警,则按火警、火灾处理方法进行处置。2、火警、火灾处理原则及办法。(1)火警、火灾的处理原则:a)确认的火警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安全生产负责人和“119”台报警的原则;b)立即开展扑灭火警、火灾的原则;C)将易燃易爆物品迅速撤离火源及毗邻场所的原则;d)尽力抢救设备财产和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的原则。(2)火警、火灾的处置办法:a)任何员工发现火警,应立即就近取用灭火器材迅速扑灭火警;b)若火警有发展趋势,应一边呼叫邻近人员参与控制火势,一边呼叫安全管理人员、当班长及相关人员前往扑救;C)取用灭火器材时应正确选用灭火器(根据物质的燃烧特性)以免用错灭火器使回火复燃;d)若是机房、电
4、气发生火灾,应先切断一切电源,选用干粉和C02等灭火器直接喷射火源处,如有油的电器设备(如变压器油开关)着火时,也可用干燥的黄沙盖住火焰,使火熄灭,装有自动灭火装置的场所,直接开启自动灭火装置施放药剂灭火。3、火灾扑救及现场控制值班人员根据预先制定的灭火预案立即组织灭火和对现场进行控制,现场安全生产负责人应亲临指挥,具体要求如下:a)向“119”台报警,并派队员到必经路口引导;b)通知安全部门紧急组织人员赶赴火灾现场,进行外围警戒和交通管制;C)通知现场抢救组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火场进行疏散,救护被困人员,抢救财物,协助灭火;d)通知电工断开相关电源,保证消防供水;e)通知灭火组在现场安全负责人的
5、指挥下带领消防员铺设水带,施放灭火,控制火势。4、扑救:a)扑救工作应有组织地进行,在公安消防队未到达之前,现场安全负责人应负责火灾现场的指挥,调动一切人员利用所有消防设备和装备器材开展扑救工作;b)消防队到达以后,迅速向公安消防队指挥员报告火情,移交指挥权,组织现场所有人员配合扑灭火灾。5、交通管制和现场治安的维护:a)安全管理人员到火灾现场组织并指挥人员对火灾现场进行交通管制和人员疏散;b)撤出或移走妨碍消防或救护车辆通行的障碍;C)阻拦与扑救无关的人员进入火灾现场或影响区,防止火场中物品被盗窃;d)看管被抢救的公私财物,在火灾扑灭前严禁任何人转移;e)保证现场使用的消防器材装备正常使用。
6、6、疏散及转移物资:a)现场负责人带领人员协助安顿、疏散人员,协助运送火场中被困或受伤人员;b)安全部人员应积极主动进入火灾现场,撤出易燃、易爆物品,抢救公私财物。7、火灾扑灭后的处置。a)值班人员及安全部门人员应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对火灾现场进行调查分析,评估火灾造成的损失,填写火警、火灾事故报告表,组织对灭火预案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讨论,必要时进行修改。b)现场负责人组织人员对抢救出的物品进行确认领取及转移保存。C)公司负责人对受灾人员进行安慰及解决实际问题。d)安全生产负责人应召集参与实施灭火扑救的部门负责人,总结灭火工作的经验及教训。e)电工应对消防设备设施进行一次检查和清点,对已损坏的设备
7、设施进行修复或提出补充申请。第三章消防设施操作规程及管理一、目的指导使用人正确使用灭火器。消火栓,确保灭火器、消火栓保持持续正常使用能力。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对灭火器的使用。三、手提式干粉灭火器1、使用方法干粉灭火器最常用的开启方法为压把法,将灭火器提到距火源适当距离后,先上下颠倒几次,使筒内的干粉松动,然后让喷嘴对准燃烧最猛烈处,拔去保险销,压下压把,灭火剂便会喷出灭火。另外还可用旋转法。开启干粉灭火棒时,左手握住其中部,将喷嘴对准火焰根部,右手拔掉保险卡,顺时针方向旋转开启旋钮,打开贮气瓶,滞时1-4秒,干粉便会喷出灭火。2、注意问题(1)干粉灭火器属于窒息灭火,一般适用于固体、液体及电器的
8、火灾。(2)灭火器一经开启使用,不能保存重用,须到消防器材店重新灌装后才能保存使用,或者及时更换。四、手提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方法1、二氧化碳灭火器的适用范围a)适用于A、B、C类火灾,不适用于金属火灾;b)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仪器仪表、600伏以下电气设备及油类的初起火灾。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料、布料、纸张、橡胶、塑料等燃烧形成的火灾。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溶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可燃易燃液体和沥青、石蜡等燃烧形成的火灾。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氢气等燃烧形成的火灾。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等金属燃烧形成的火灾。2、二氧化碳灭火
9、器的使用方法a)灭火时只要将灭火器提到或扛到火场,在距燃烧物5米左右,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一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紧握启闭阀的压把,对准火焰根部喷射。对没有喷射软管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把喇叭筒往上板70-90度。b)灭火时,当可燃液体呈流淌状燃烧时,使用者将二氧化碳灭火剂的喷流由近而远向火焰喷射。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内燃烧时,使用者应将喇叭筒提起,从容器的一侧上部向燃烧的容器中喷射,但不能将二氧化碳射流直接冲击可燃液面,以防止将可燃液体冲出容器而扩大火势,造成灭火困难。3、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注意事项a)使用时要戴手套,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线管,避免手或皮肤接触喷筒和喷射
10、胶管,防止冻伤;b)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电器火灾时,如果电压超过600伏,应先断电后灭火;c)在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在室外使用的,应选择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的,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同时,应加强室内通风;四、推车式干粉灭火器1、使用范围:普通固体可燃物质、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和蒸汽、带电设备2、使用方法:一人取下喷枪,展开喷带,注意喷带不能弯折或打圈。另一人拔出保险销,向上提起手柄,将手柄返到正冲上位置。对准火焰根部,扫射推进,注意死角,防止复燃。3、注意事项:a)存放于干燥通风处,不可受潮或曝晒。b)经常检查压力表压力,当指针低于绿区,即进入红区时,应送专业机构检修
11、。c)使用时,必须两人配合,灭火器输出管顺畅,不得碾压、折叠现象。五、消火栓1、使用方法a)用消防扳手拧开消防栓左侧或右侧的接口;b)检查水带及接头是否良好,如有破损严禁使用;c)将水带靠近消火栓端与消防栓连接,连接时将连接扣准确插入滑槽,按顺时针方向拧紧;d)向火场方向铺设水带,避免扭折;e)将水带另一端与水枪连接(连接程序与消火栓连接相同);f)连接完毕至少2人握紧水枪,对准火场(严禁对人,防止高压伤人),然后用消防钥匙逆时针缓慢拧开位于消防栓顶部的阀门,即可出水;g)缓慢打开消火栓阀门至最大,对准火场根部进行灭火。2、注意事项a)用消防栓灭火至少3人,2人握水枪,1人开阀;b)防止水枪与
12、水带、水带与阀门脱开,造成高压水伤人六、日常管理1、现场各岗位人员每周对辖区灭火器进行日常巡视检查,每月应全面巡视检查一遍,检查情况记录在灭火器上的消防器材检查记录表及巡视检查记录表。2、巡视检查的内容检查数量、压力或重量是否符合要求,喷管有无破损,检查外观有无明显锈蚀第四章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一、每年以创办消防知识宣传栏、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全体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二、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消防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依法治火。三、各部门应针对岗位特点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四、对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和使用人员应进行实地演示和培训。五、对新员工进行岗前消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六、因工作
13、需要员工换岗前必须进行再教育培训。第五章防火巡查、检查制度一、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巡查检查制度。二、生产部门人员每日对公司进行防火巡查。安全部门每月对单位进行一次防火检查。三、检查中发现火灾隐患,检查人员应填写防火检查记录,并按照规定,要求有关人员在记录上签名。四、检查部门应将检查情况及时通知受检部门,各部门负责人应每日消防安全检查情况通知,若发现本单位存在火灾隐患,应及时整改。五、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未按规定时间及时整改的,根据奖惩制度给予处罚。第六章安全疏散设施管理制度一、单位应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严禁占用疏散通道,严禁在安全出口或疏散通道上安装栅栏等影响疏散的障碍物。二、应按规范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三、应保持防火门、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并定期组织检查、测试、维护和保养。四、严禁在工作期间将安全出口上锁。五、严禁在工作期间将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关闭、遮挡或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