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桩断桩处理方案.docx
《灌注桩断桩处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注桩断桩处理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灌注桩断桩处理方案钻孔灌注桩是目前土建工程施工中常用的桩基础形式,具有承载能力高、稳定性强、施工成本低等优点钻孔灌注桩在灌注成桩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混凝土拌和质量不合格和施工操作不当等导致灌桩混凝土堵管、卡管。湿接法是指堵塞的导管拔出后进行疏通,然后重新下导管进行孔内接桩。一、二次剪球法1在桩基施工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发生堵管后,窜动、插捣导管均无效时,应立即拔出导管,将堵塞在管中的混凝土清理干净,并用清水冲洗导管,检查导管接口的密封状况。在桩孔内混凝土初凝之前立即重新下导管,使导管底部插入桩孔内混凝土3s5m。由于此时导管中充满泥浆,为避免二次灌注混凝土离析,在导管中吊挂好隔水塞(一般为圆柱体塑料塞
2、,直径略小于导管直径),将接桩混凝土倒入料斗中进行二次接桩。由于导管中有泥浆,所以断桩接茬位置接桩混凝土不纯净,为保证桩身混凝土质量需超灌混凝土,超灌深度应大于导管插入混凝土深度。2、二次剪球法采用了超灌混凝土的方法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通过超灌将接荏处不纯净的混凝土翻推到桩孔以外。但实际情况是断桩接荏处不纯净的混凝土并不能完全被排出桩孔外,不可避免地残留在桩身混凝土中,造成桩身混凝土局部夹层。采用二次剪球法处理后的桩在桩身完整性检测中,基本上可达到II类桩,甚至III类桩。3、保证二次接桩时接茬混凝土的纯净,其关键在于二次下导管时的导管底口密封和联通问题,如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导管底口进行密封,
3、内部干净的导管将直接插入桩孔内的下层混凝土中,再将导管底口联通,此时再进行二次接桩混凝土灌注,就解决了接茬处混凝土的纯净问题。针对导管底口密闭和联通问题,提出可控式气密隔水塞和导管底口球形阀”2种新的湿接法方案,用以解决传统湿接法接桩混凝土不纯净的问题。二.可控式气密隔水塞1隔水塞工作原理可控式气密隔水塞由橡胶塞和四周的裙衣气囊组成,橡胶塞半径比导管半径小2cm,橡胶塞四周有一圈厚度为5mm的裙衣气囊。如图1所示,在裙衣气囊不充气的状态下,隔水塞可以在钢丝绳的牵引下在导管内自由上下运动。在气囊充气状态下,橡胶塞周围裙衣气囊膨胀占据2cm间隙,同时根据裙衣气囊内的气体压力控制气囊外壁与导管内壁之
4、间的摩阻力。利用隔水塞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将隔水塞固定在导管底口,实现对导管的底部密封。隔水塞顶部的水泵为导管内部清水装置,为便于操作,水泵与隔水塞连接,可与隔水塞一起沿导管上下2、隔水塞操作步骤(1)在灌注成桩过程中,如发生堵管事故,在上下窜动导管和钢管疏通无效的情况下,应立即拔出导管,将导管疏通并冲洗干净,检查导管分节连接的密封状况,确保导管本身不出故障。(2)将气密性隔水塞放入最底部一节导管口,隔水塞底部与导管底部平齐,此时开动气泵充气阀,气体由导气管充入隔水塞裙衣气囊(导气管和裙衣气囊均采用高强橡胶膜材料制成),裙衣膨胀将隔水塞与导管之间的空隙填满,利用隔水塞和导管之间的摩阻力实现导管底部
5、密封。此时隔水塞与导管壁的摩阻力可由地面上的气泵气压表调节。(3)将导管底部密封后重新下导管,此时隔水塞充气管、连动钢丝绳和水泵排水管一起置于导管内部,随导管下放。在下导管的过程中,为抵消导管受的浮力,在导管内部充入清水。(4)当二次下导管进入孔内混凝土23m处,先启动隔水塞顶部的水泵,将导管内部的清水抽净,然后将地面上气泵改为抽气模式,隔水塞的裙衣气囊和导气管中的空气被抽为接近真空状态(可由气压表判断)。此时立即启动卷扬机,将隔水塞从导管中拉出。孔内混凝土进入导管,地面上随即开始混凝土二次灌注,进行接桩。整个过程需在2h以内完成。3、可控式气密隔水塞的优点(1)可控式气密隔水塞与传统二次剪球
6、法相比,解决了导管底部的封闭和联通问题和接桩混凝土的纯净性问题,保证了成桩混凝土的质量。(2)可控式气密隔水塞采用改进型隔水塞,利用裙衣气囊的充气与抽气实现了隔水塞与导管的固定与分离的可控性。(3)可控式气密隔水塞应用前景广,生产成本较低,可推广应用于30m以内的断桩处理。利用可控式气密隔水塞为处理断桩事故提供了新思路,但该方法由于操作步骤较多,每个步骤所需的时间较长,因此不适用于30m以上的断桩处理。针对30m以上的断桩处理,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操作简单、耗时短的断桩处理方案,即导管底口球形阀接桩器。三、导管底口球形阀接桩器1、接桩器工作原理导管底口球形阀接桩器是利用球形阀密闭联通原理,解决湿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灌注 桩断桩 处理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