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经济圈投资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渝经济经济圈投资分析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成渝经济经济圈投资分析报告2023年5月1 .成渝经济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近期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成渝城市群提升至“国家增长第四极”地位,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事实上,近年来政策对于成渝地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较高关注度。而从成渝经济本身来看,其在经济体量,人才储备和金融发达程度在西部地区都首屈一指,使得其有能力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自从2001年成都市领导赴渝签订了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首次提出“成渝经济走廊”概念
2、以来,成渝经济区从“西部发展支点”到“国家增长第四极”其定位不断提升,随着2023年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念从提出到推进,成渝经济圈逐步上升至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家重要区域规划同等高度的战略层面。图1成渝经济圈成为经济增长第四极资料来源:市场研究部从“经济区”到“城市群”,成渝经济区进一步强调城镇化建设要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2016年4月27日,经国务院批复发改委和住建部正式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发挥其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优势,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相较于“经济区”概念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强调,“城市群”概
3、念进一步突出了对区域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该规划提出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即打造成渝发展主轴,培育沿江城市带、优化成德绵乐城市带,提升重庆、成都两大核心功能、培育川南、南遂广、达万三大城镇密集区。并更进一步展望了直至2030年的发展目标:到2023年,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到2030年,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从“成渝经济区”到“双城经济圈”,中国经济“第四极”初现雏形。2023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会议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
4、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相较于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要求对经济区建设的要求由“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上升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新增“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定位寄予了对该地区科技发展的厚望,同时“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提议也进一步深化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对城市生态建设与生活品质的要求。此次会议要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同时会议还明确了未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
5、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新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战略地位,推进地区发展迈向新高度。从“成渝经济圈”到中国经济“第四极”的确立。2023年3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中提到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并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首次将成渝城市群提升至第一梯队,确立了中国经济“第四极”地位;并且作为“两横三纵”战略的枢纽城市群,成渝地区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随后重庆、四川相继发布了其“十四五”规划细则。关于“双城经济圈”部分重庆提出深入
6、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着力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包括增强中心城区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能力、推动主城新区扩容提质,同时梯次推动主城新区和中心城区功能互补、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化及产业协同发展等,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的作用,更好地带动“两群”协调发展。四川则提出以成都为“主干”,环成都经济城市为“分支”的“一千多支”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四川还推动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包括加快生产力一体布局,促进基础设施同网、公共服务共享、政务事务通办、开放门户共建等。时间政策意义2016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成年4月渝经济
7、区战略定位2023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概念表1推动成渝经济圈发展的主要政策文件主要内容1)发展目标:到2023年,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到2030年,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2)定位与布局: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优化城市规模结构。1)发展目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2)发展定位: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3)建设重点
8、: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D发展目标:将成渝地区打造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首次将“成渝和新的动力源。2)发展战略:重庆提出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四川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2023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双城经济圈”济圈建设引领“一干多支”建设。年3十四个五年规划和提升至“国家3)布局:重庆着力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包括月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四增长极”地位增强中心城区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能力、推动主城新区扩
9、容提质,同时梯次推动主城新区和中心城区功能互补、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化及产业协同发展;四川重点促进基础设施同网、公共服务共享、政务事务通办、开放门户共建等,并促进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2 费科来源:人民网,成都政府网站,重庆政府网站,市场研究部3 消费人口城镇化领先全国,川渝经济潜力巨大四川经济大省地位不断巩固,川渝地区整体经济体量在西部具有较大优势,疫情影响下增速高于全国水平。20影年四川省GDP增速3.8%,重庆319%,均高于全国增速2.3%;其中成都GDP增速为4%。2023年,四川省GDP为4.86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8%,总量排名全国第六,增速在总量前10的经济大省
10、中排名第一成都市GDP为1.77万亿元,重庆GDP为2.5万亿元。图2近些年川渝地区GDP增速高于全国增速()资料来源:Wind,市场研究部从GDP结构上看,成渝地区第二、三产业GDP占比总体呈现较为稳定的趋势,受疫情影响增速均有所放缓。2019年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成都第三产业占比快速提升,2023,成都市第二产业GDP为5418.5亿元,占比30.6%,基本维持在2019年水平,增速为4.8%;第三产业GDP为1.16万亿元,占比65.7%,增速4.7%o2023年重庆第二产业GDP为9992.2亿元,占比40%,增速为4.9%;M三产业GDP达1.32万亿元,占比52.8%,增速为
11、2.9%。总体而言成渝地区第二、三产业增速受疫情影响均有所放缓,特别是重庆第三产业增速较疫情前下滑较为严重,图3四川省GDP结构()图4四川省GDP增速及第二、三产业增速()资料来源:Wind,市场研究部资料来源:Wind,市场研究部图5成都市GDP结构()图6成都GDP增速及第二、三产业增速()资料来源:Wind,市场研究部图7重庆市GDP结构()图8重庆GDP增速及第二、三产业增速()资料来源:Wind,市场研究部资料来源:Wind,市场研究部研发投入与其他城市群存在较大差距。科技创新作为双循环建设的重要支柱和实现双循环的产业基础,其是推动产业转型与新兴战略行业充分布局的重要推进手段,增加
12、科技研发投入是未来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特区的必要措施。2019年成都R&D投入为453亿元,重庆为470亿元,研发强度分别为2.66%和1.99%接近全国的2.23%.但与其他三大核心城市研发投入强度相差甚远。北京、上海和深圳的研发强度分别为6.31%、4.0%和4.9%,研发投入分别为2233.6亿元、1524.6亿元和1328.28亿元,均高于成渝两地总和的923亿元。成渝地区对区域科技创新特区投入需继续加大,需更加关注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高新产业等研发投入载体,吸引研发创新人才,缩小与其他核心城市群的差距。图9近五年四大城市圈核心城市研发强度对比(研发支出GDP%)资料来源:Wind,市场
13、研究部从人口聚集上来看,作为西南经济最发达的成渝地区已然成为新的一极。2019年,重庆市和成都市常住人口分别为3124万人和1658万人,分列全国城市第一和第四。增量部分,近五年两地每年都有约50万人的增长;2C9年成都市常住人口增加25.1万人,重庆市增加22.53万人,分列全国城市第六、七位。居民收入决定消费,而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收入方面,202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34元,成都和重庆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8593和40006元,虽然重庆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两市名义同比增长为5.9%和5.4%,均超过全国平均值3.5%。居民消费
14、方面,成渝地区一向享有消费天堂的美誉,综合非居民消费部分,2023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118.5亿元,位列全国城市第六,虽受疫情影响同比下降2.3%,降幅较之前季度已经有所收窄。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787.2亿元,位到全国第3,同比还实现了13%的增长。图10成都、重庆、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同比资料来源:Wind,市场研究部图11成都、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占全国百分比及同比资料来源:Wind,市场研究部除了人口和消费,城镇化率、核心城市实力及与周边城市协同力、完善交通基建是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关键因素,2013年以来中央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
15、镇化的主体形态,成渝经济圈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逐渐发展成为西南地区城镇化率最高的城市群。2019年,川渝地区核心城市成都和重庆分别实现城镇化率74.4%和66.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6%,四川省虽然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但有较高增速,近五年都保持3%左右的增长。随着成渝地区一体化机制逐渐完善,都市圈逐渐形成,中心城市产业扩散,未来成渝地区预计将享有更多发展机遇。图12四川、成都、重庆、全国城镇化率及增长对比资料来源:Wind,市场研究部财政健康方面,财政自给率是关注地方政府财政健康程度的重点指标之一,特别是对于成渝等新一线城市,更应该重点关注其财政支出的扩张程度。对比其他三大城市群的主要城市,重庆市的财政自给率较低,一方面反映其支出较为积极,另一方面则要注意财政的长期自我发展能力。图13四大城市圈核心城市地方政府财政自给率对比高层次人才储备方面,1)成渝两地高校量质俱佳。截至2023年6月30日,豆庆市共有68所普通高等学校,仅次于北京、武汉、广州三地位居全国第4,成都市共有58所高校,位居全国第8。质量方面,两地共有3所985院校,7所211院校,共计10所双一流院校,占全国双一流院校总数的7.3%。2)成渝两市人才数量不断增加。2019年底成渝两市在校生数分别有87.93万人和83.49万人,合计全国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