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班级管理含试题.docx
《德育与班级管理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与班级管理含试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德育与班级管理满分:IOO分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从其对个体的功能来说,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则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2、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3、德育过程德育过程
2、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射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4、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5、教师角色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表现出来的,有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简要回答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答: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因此他的道德发展
3、理论又可以称为三水平六阶段,并提出两种道德教育方法及道德两难故事法和公正团体法。第一水平是前习俗水平,4到10岁,它是通过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此时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他们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主要是看能否使自己免于受惩罚,或者是让自己感到满意,是儿童处在控制的时期。在这个水平中,包含着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第二水平是习俗水平,10到13岁,表现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在这水平中,又有两个阶段,阶段三为寻求认知取向阶段,又可称为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取向阶段,阶段四为遵守法规取向阶段。一、名
4、词解释,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2 .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而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3 .学科性德育课程:又称认知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直接传授和学习系统的道德及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
5、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论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正规课程。4 .活动性德育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德育课程。5隐形德育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瑞士皮亚杰和美国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阶段工: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前习俗水平阶段2: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阶段为以人与人之间和谐一致或“好男孩一好女孩”为定向习俗水平阶段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阶段S:以法律的社会契约为定向后
6、习俗水平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7 .价值澄清模式:(基本观点)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将其公之于众。(构成要素:关注生活,接受现实,激发进一步思考,提高个人潜能)8 .关心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在关心人、体谅人中获得快乐。名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固定的授课顺序,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它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管理集体观: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
7、程中,直接或间接通过班级组织中的“管理者”,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或班级纪律去约束学生,实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控制的管理主义的班级集体观。.标准集体观: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视自己为班级的一员,或在心理上视自己归属为所在的集体。12.自治集体观: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着眼于学生一定角色的作用,实现自我参与,形成自治意识,将集体规范加以内化或同一化,并创造新的集体规范的班级集体观。13.班集体:是为了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设置或构建的一种教育目标和理想教育实体,也可以说,班集体是教育者对班级未来发展理想状态的设定,它反映了特定社会对班级及其成员发展的要求。.平行影响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育 班级 管理 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