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教读课和自读课的路径.docx
《双减背景下教读课和自读课的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减背景下教读课和自读课的路径.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双减背景下教读课和自读课的路径为了解决以往精读课和略读课教法区分不明显的问题,统编教材将单元阅读的课型由“精读课和略读课”改为“教读课和自读课”,并且在编写时也加大力度区别两种课型的呈现方式,对两类课文的区分作了更精细化的设计。与统编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明确规定了教读课的目的是“学法”,而自读课是“用法”。然而统编教材实施几年来,课型不分、定位不清、教法不明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因此,严格区分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的不同特点,明确不同的教学路径,建立可以复制的、便于操作的、具有普适性的教学范式,以供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参照使用,仍是真正落实统编教材理念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曾提出用“以文析
2、法” “以法习文”作为教读课、自读课的课型区别和设计路径。1这里结合具体课例,就这个问题再作些深入探索,以期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区分教读课和自读课。、教读课和自读课的汇合点:方法策略按王荣生教授所说的,阅读教学出现两条线路的纷争:一是“讲课文”,二是“教读法”。前者强调从理解与感受入手,从而自然地形成合适有效的阅读方法,教的是“课文阅读的阐释结论”;后者强调从阅读方法入手,从而自然地获取妥当的理解与感受,教的是“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2尽管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决定着语文课应该“用课文来教(学)语文”,可是目前很多的课堂上,“教课文”“讲课文”却仍然是教学的常态。“讲课文”很容易就变成“教教材”,讲
3、教材的思考和练习、讲教参的答案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语文教材大多由文体组元转向人文主题或话题组元,其结果为阅读教学停留在篇篇讲深讲透,只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极为强调“个性化”,不断挖掘“言外之意”。3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的体验和见解灌输给学生,语文课堂变成教师展示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舞台,学生只是观赏教师展示的观众而已,文本解读能力、阅读能力根本得不到训练。最终学生读了这篇课文,知道了这篇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但可惜的是,换了另外一篇课文,学生仍不知道“怎么读”,更不可能自己去分析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因为学生学的仅仅是“这一篇”而已,却没有掌握“这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要想改变语文教学的这种状况,
4、就必须把“讲课文”转变为“教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阅读,走出阅读教学困境的关键也在于教会学生运用阅读策略4,这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教课文,应该“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也就是“教读法”。如猫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的终究不是猫“这一篇”的中心思想,而是以这一篇为凭借,教给学生如何概括像猫“这一类”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正是因为教读课没有止步于让学生读懂文章,而是让学生从“学会”再往前跨一步到“会学”一一教方法上,自读课才能在教读课教方法的基础上,将从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达到“得法用法”的目的。阅读教学就是创设深度情境,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引导学
5、生确定阅读目标,调控阅读过程,提炼阅读策略,掌握阅读方法,实现阅读技能、学习策略的同化和顺应。教读课与自读课的汇合点在于方法和策略,而不在于一篇篇课文内容,所以阅读教学要从“讲课文”提升到“教方法”,首先要落实的是教读课不仅要教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更要教这类课文的阅读策略,这样才能让自读和课外阅读有“法”可依,得“法”用法。二、教读课和自读课的分流点:析法习文为了更好地说明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的区别,这里以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猫一文为例,围绕单元教学要点“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大胆尝试另外一种“同课异构”的形式,即分别从教读课和自读课进行设计,直观形象地呈现出两种课型的不同路径:“以文析法”
6、和“以法习文”。1 .教读课的路径:以文析法教读课的教学路径就是“以文析法”,即从文本的具体词句入手,在文本的整体解读过程中,既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理解文本的内容和写法,又暗含着阅读策略的传授,最后自然析出这类文本的阅读策略,做到“教一篇而知一类”。【引入】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L三只猫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并加着重号,然后用“的猫”这样的形式加以表述。【小结】读到这里,我们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我”三次养猫及亡失的经过。可见,阅读文章首先要知道“写什么事”,即通过圈画相关词句,厘清思路,把握内容,概括事件。【引入】三次养猫,结局都是“亡失”,而“我”的
7、心情都是伤心难过。试从课文中找出把“亡失”和“难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句话。2 .“我”三次养猫,结局相同,但心情却不同,除了难过,还有什么?用横线画出文中表达不同心情的语句,并加以品味。3 .除了从文中表达心情的语句,我们还可以从一些能体现主观色彩的词语的品味中,领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态度。比如从描写猫的来历的“要” “带”“拾”这三个动词中,可以看出什么不同的态度?4 .除了从来历可以看出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课文中更有直接显示人与猫之间的亲疏关系的词语。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种关系的语句。【小结】“我”三次养猫,结局相同,但心情却不同。文中表达心情的语句、体现主观色彩的词语,都能帮助我们领会“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背景 下教读课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