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十二章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学习目标】1 .了解医院感染的形成与分类2 .熟悉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3 .掌握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4 .熟悉物理、化学消毒灭菌的方法及常用化学消毒剂5 .掌握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无菌物品、无菌区域、有菌区域、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终末消毒的概念6 .熟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7 .熟悉隔离区域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的划分、隔离原则、隔离种类与措施【学习重点】1 .医院感染、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的概念。2 .无菌技术的原则及其操作方法。3 .隔离技术基本操作方法。4 .隔离原则。【学习难点】1 .物理消毒灭菌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 .各种化学消毒液
2、的浓度和配制3 .无菌技术操作4 .隔离技术操作【学习内容】第一节医院内感染一、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及分类1 .概念医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住院病人、家属、医院职工等)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并出现症状。2 .分类医院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二大类。二、医院内感染的形成医院感染的发生必须具备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个基本条件,当三者同时存在并有互相联系的机会,就构成了感染链,导致感染。(一)感染源:感染源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宿主(人或动物),是导致感染的来源。在医院感染中,主要的感染源有:1 .已感染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最重要的感染源)2 .病人自身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
3、下.它们可能引起病人自身感染或传播感染。3 .动物感染源各种动物都可能感染病原微生物而成为动物感染源。4 .医院环境医院的环境、设备、器械和物品、垃圾、食物等容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污染而成为感染源。(二)传播途径1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最常见的传播媒介是医护人员的手,其次是各种插入性操作。2 .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菌尘传播3 .饮水、饮食传播。4 .注射、输液、输血传播:通过污染的药液、血制品传播感染。5 .生物媒介传播:指动物或昆虫携带病原微生物作为人类传播的中间宿主。(三)易感宿主1 .概念易感宿主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如将易感者作为一个总体
4、,则称易感人群。医院是易感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易发生感染和感染的流行。2 .影响宿主易感性的因素病原体传播到宿主后是否引起感染主要取决于其定植数量、部位与宿主正常的身体防御功能。影响宿主易感性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及遗传;防御功能不健全;疾病与治疗导致感染情况;营养状态;生活型态;精神面貌;持续压力。三、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1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2 .管理制度不健全。3 .感染链的存在。4 .医院布局不妥或隔离措施为健全。5 .消毒灭菌不严或无菌技术操作不当。6 .其他危险因素的存在如插入性操作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一)建立三级监控体系在医院感染管理
5、委员会领导下,建立由专职医生、护士为主体的医院感染监控组织和层次分明的三级管理体系,负责评估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性,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1 .管理制度2 .监测制度3 .消毒质量标准(三)医院布局设施合理医院建筑布局合理,设施应有利于消毒隔离。(四)人员控制人员控制主要是控制感染源和易感人群,特别是易感病人,仔细检查和明确病人的潜在病灶和带菌状态,并及时给予适当治疗;对感染危险指数高的病人采用保护性隔离(反隔离)和选择性去污措施,控制内源性感染的发生条件。医护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罹患葡萄球菌感染性疾病时应停止工作。(五)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使用
6、广谱抗生素,注意保护正常菌群抗定植能力,在明确指征下,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给药方法和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菌、治疗感染的目的,并防止浪费。(六)加强医院感染学的教学第二节清洁、消毒、灭菌一、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1 .清洁清洁是用清洁剂和清水去除物体表面和污逅及部分微生物的方法,常用于地面、墙壁、家具、餐具等处理或消毒、灭菌前的准备。2 .消毒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芽泡以外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消毒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将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3 .灭菌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的过程,经过灭菌处理后的物品称为无菌物品。二、物理消毒灭菌的
7、方法物理灭菌的方法是利用热力和辐射等物理作用,使微生物的蛋臼质和醯变性或凝固,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一)热力消毒灭菌法:(hea1disinfec1ionandsteri1ization)1 .干热灭菌包括焚烧:燃烧法和干烤法三种方法。2 .湿热消毒灭菌(1)煮沸消毒法适应于耐热、耐湿物品餐具、金属类、搪瓷类、玻璃类、橡胶类。不同物品煮沸消毒时间不同:玻璃类宜冷水放入,煮沸1015分钟;橡胶类水沸后放入,渚沸510分钟;金属及搪瓷类物品渚沸腾1015min煮沸消毒注意事项物品洗净擦干,打开轴节或盖,放入水中,空腔导管先在腔内灌水。物品不宜放置过多,大小相同的碗、盆不能重叠。玻璃类冷水放入,橡
8、胶类物品用纱布包好沸水放入。加碳酸氢纳加入水中配成1%-2%的浓度,可提高沸点达105,有增强杀菌作用、去污、防锈等作用。煮沸计时,从水沸后开始,中途加物品,则从第二水沸后重新计时。(2)压力蒸气灭菌法:是目前使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的灭菌方法。适用:耐高温、高压、耐潮湿的物品。各类金属器械、搪瓷类、敷料、耐高温的玻璃、溶液等。基本作用要素:作用时间、作用温度和饱和蒸气必须干燥(含湿气v1%)和纯净(含冷空气5%)压力蒸气强大的灭菌作用在于:蒸气在一定的压力下和冷凝成水时体积缩小1870倍,使其能迅速穿透到物体内部。蒸气冷凝成水潜热。压力蒸气灭菌注意事项器械或物品灭菌前必须清洗干净并擦干或晾干,
9、包装不宜过大、过紧,体积不超过30CmX30CmX3Ocm,盛装物品的容器有子必要时将容器盖打开以利于蒸汽进入。灭菌包放置合理,各包之间留有空隙,布类物品放于金属、搪瓷类物品之上。尽量排除灭菌器内的冷空气。注意安全操作,操作人员要经过专业训练合格才能上岗。控制加热速度,使柜室温度的上升与物品内部温度的上升趋向一致。随时观察压力及温度情况。被灭菌物品待干燥后才能取出备用。定期监测灭菌效果。3)低温蒸汽消毒法(三)紫外线消毒1适用范围及条件(1)紫外线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芽抱、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和支原体等,凡被上述微生物污染的表面、水和空气均可采用紫外线消毒。(2)紫外线照射能量底
10、,穿透力弱,仅能杀灭直接照射到的微生物,因此消毒时必须使消毒部位充分暴露于紫外线下。(3)用紫外线消毒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要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且两面均应受到照射。(4)紫外线最适宜温度范围是2040射适度,温度过高过底都会形象消毒效果,可适当延长消毒时间,用于空气消毒时,消毒环境的相对湿度低于80%为好,否则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5)用紫外线照射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照射剂量。空气和水中的悬浮粒子也可影响消毒效果。2 .使用方法(1)对物品表面消毒(2)对室内空气消毒(3)对水和其他液体消毒3 .注意事项(1)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管的清洁,一般每2周用酒精棉球清洁一次,发现灯管表
11、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2)消毒室内空气时,室内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圾和水雾,温度底于20射适度或高于40射适度,相对湿度60%时应适当延长消毒时间。(3)紫外线消毒时应达到足够剂量,如灯管强度底于70Uwcm2时,应予以更换。或建立使用时间登记卡,使用时间超过IOOOH,应予以更换。(4)照射时间从灯亮57min后开始计时.关灯后,待灯管冷却34min再开灯或移动灯管,防止损坏.(5)紫外线对人的眼睛和皮肤均有损伤作用,使用时不得直接照射人的眼睛或皮肤,以免引起损伤.(四)电离辐射灭菌三、化学消毒灭菌的方法(一)概念化学消毒灭菌是利用化学药物渗入细菌体内,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干扰细
12、菌酶的活性,仰制细菌代谢和生长或破坏细胞膜的结构,改变其渗透性,干扰其生理功能等,从而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化学消毒灭菌方法1 .浸泡法浸泡法是将物品浸没于消毒溶液中,在标准的浓度与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的方法.2 .喷雾法喷雾法是用喷雾器将化学消毒剂均匀喷洒于空间或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的方法,常见于地面、墙壁等消毒。3 .擦拭法4 .熏蒸法5 .环氧乙醇气体密闭消毒(三)化学消毒灭菌剂的使用原则(1)根据物品的性能及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和使用方法。(3)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消毒剂要加盖,并定期检测、调整其浓度。(4)浸泡前将消毒物品先
13、洗净擦干,再浸没在消毒液内,注意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管腔内注满消毒液。(5)浸泡过的物品,使用前需用无菌蒸储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冲净,以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四)化学消毒剂的分类现有的化学消毒剂根据其功能强弱分为三类。(1)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和真菌抱子。(2)中效消毒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结核杆菌、病毒,不能杀灭芽胞。(3)低效消毒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部分真菌和亲脂性病毒,不能杀灭结核杆菌、亲水性病毒或芽胞。第三节无菌技术一、无菌技术有关的概念无菌技术(aseptictechnique):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的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
14、的操作技术。无菌区(asepticarea):指经过灭菌处理且未被操作技术。非无菌区(non-aseo1icarea):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虽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无菌物品(asepticSUPP1y):指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1 .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工作,减少走动,防止尘埃飞扬。2 .工作人员要求修剪指甲、洗手,戴好口罩、帽子。必要时穿无菌衣,带无菌手套。3 .无菌物品管理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并有明显标志。4 .操作时要求工作人员面向无菌区,用无菌持物钳取无菌物品,手必须保持在腰部水平或治疗台以上,注意不
15、可跨越无菌区。5 .保持无菌:无菌操作时,不可面对无菌区讲话、咳嗽、打喷嚏。如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以更换,并重新灭菌。6 .一份无菌物品,仅供一位病人使用,防止交叉感染。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1 .持物钳的类别(1)三叉钳:可夹取盆罐等较重物品,不能夹取细小物品。(2)卵圆钳:可夹取镶、剪、盘等物,不能夹取较重物品。(3)镣子:使用于夹取棉球、缝针、注射器等物品。2 .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方法(1)保持无菌:无菌持物钳应浸泡在盛有消毒液的广口有盖容器内,容器深度与钳长度比例合适,液面以浸没镜子的1/2或钳轴关节上23CM为宜,每个容器只能放置1把持物钳。持物钳及其浸泡容器每周清洁、灭菌一次,同时更换消毒液。手术室、门诊注射、门诊换药室等使用频率高的部门应每日更换。干燥法保存,每4h更换一次。取放无菌持物钳时,应将盖打开,保持钳端闭合下。不可在盖孔中取放。不可触及容器口缘及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上,不能倒转向上,用后立即放P1,松开轴节。远处取物,连容器一起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