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大方剂学讲义02各论18驱虫剂.docx
《上中大方剂学讲义02各论18驱虫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中大方剂学讲义02各论18驱虫剂.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十八章驱虫剂凡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组成,用于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驱虫剂。人体消化道的寄生虫病种类很多,本章主要讨论蛔虫病的治法与代表方剂。其成因多由饮食不洁,虫卵随饮食入口而引起。多见脐腹作痛,时发时止,痛定能食,面色萎黄,或面白唇红,或面生干癣样的白色虫斑,或睡中龄齿,或胃中嘈杂,呕吐清水,舌苔剥落,脉象乍大乍小等证。如迁延失治,日久则形体消瘦、不思饮食、精神萎靡、目暗视弱、毛发槁枯、肚腹胀大、青筋暴露,成为疳积之证;如耳鼻作痒、嗜食异物、下嘴唇内侧有红白疹点、白睛上有青灰色斑块,亦是蛔虫的见证;若蛔虫钻人胆道,又会出现呕吐蛔虫、右上腹钻顶样疼痛、阵发阵止、手足厥冷等蛔厥症状
2、。驱虫剂宜在空腹时服用,尤以临睡前服用为妥,并应忌食油腻香甜之物。有时还需要适当配伍泻下药物,以助虫体排出。但有的驱虫药(如槟榔、使君子等)本身就有缓下作用,一般无需配用泻下药。服药后应检查大便内有无虫体排出。虫去之后,可适当调补脾胃,增加营养,使虫去而正不伤。尤其是脾虚的患者,纵有虫病,还当以健脾为主,若专事驱虫,恐虫去而正气亦伤,招致其他病变。更要讲究卫生,注意饮食,避免重复感染。一定时间后,当复查大便.必要时可反复使用驱虫之剂。另外,在运用安蛔驱虫剂时,还应根据人体寒热虚实的不同,适当配伍清热药如黄连、黄柏,温里药如干姜、附子,消导药如神曲、麦芽,补益药如人参、当归等。驱虫药多系攻伐或有
3、毒之品,对年老、体弱、孕妇宜慎用或禁用。同时还要注意用量,剂量过大或连续服用则易伤正或中毒,剂量不足则难以达到驱虫之目的。本章方剂常以安蛔的乌梅、驱虫的川椒、使君子、槟榔等为主组方,代表方如乌梅丸。乌梅丸伤寒论组成乌梅三百枚(480g)细辛六两(180g)干姜十两(300g)黄连十六两(480g)当归四两(12Og)附子六两,炮去皮(18Og)蜀椒四两,出汗(12Og)桂枝六两,去皮(18Og)人参六两(180g)黄柏六两(18Og)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
4、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捣烂,和入余药捣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服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温脏安蛔。主治脏寒蛔厥证。脱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方解蛔厥之证,是因患者素有蛔虫,复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蛔虫本喜温而恶寒,故有“遇寒则动,得温则安”之说。蛔虫寄生于肠中,其性喜钻窜上扰。若肠道虚寒,则不利于蛔虫生存而扰动不安,故院腹阵痛、烦闷呕吐,甚则吐蛔;由于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腹痛与呕吐时发时止;痛甚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
5、相顺接,则四肢厥冷,发为蛔厥。本证既有虚寒的一面,又有虫扰气逆化热的一面,针对寒热错杂、蛔虫上扰的病机,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之法。柯琴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为君药。蛔动因于肠寒,蜀椒、细辛辛温,辛可伏蛔,温可祛寒,共为臣药。黄连、黄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生之热;附子、桂枝、干姜皆为辛热之品,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当归、人参补养气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以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中大 方剂学 讲义 02 各论 18 驱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