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抗旱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抗旱预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年抗旱预案1总则1.1 编制目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合理制定抗旱措施,有序开展抗旱工作,全面提升我市干旱灾害预防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生产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加强地方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修订的指导意见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突发事件总体
2、应急预案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以及抗旱预案编制导则XS1590-2013痔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市域范围内干旱灾害预防和处置。1.4 工作原则1.4.1 以人为本,依法抗旱。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开展抗旱工作,重点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最大限度减少干旱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1.4.2 政府负责,协调一致。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抗旱工作的责任主体,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部门协作、分级负责。1.4.3 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防抗有机结合,提高干旱预防和处置能力。1.4.4 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坚持城乡统筹、重点突出,局
3、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因地制宜制定抗旱减灾措施。2基本情况2.1 自然地理市位于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下游,辖区范围介于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之间。市域东与本省扬州、镇江、常州市为邻;南西北三面分别与安徽省宣城、马鞍山、滁州市接壤。市域形状呈南北长条形,南北长约148公里,东西平均宽约56公里,市域总面积6587平方公里。市地形地貌属宁镇扬丘陵山区的一部分,是省低山丘陵集中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以长江北岸的老山山脉、南岸的宁镇山脉、茅山余脉和宜漂山地为骨架,组成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平原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低山区在市域内广泛分布。东部及东南部有汤山、青龙山、茅山及其余脉;
4、南部有云台山、横山、观山、回峰山及花山;西部有老山;北部有芝麻岭、凉帽山、盘山、连山、平山及冶1U;中部有紫金山、牛首山。高程在IOO米以上的山峰共有62座。最高为紫金山头陀岭,高程448.9米;其次是老山,高程442.1米。低山区面积约514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7.8%o丘陵岗地区分布在低山区与平原区之间,是低山区到平原区的过渡地区。丘陵岗地区地面高程10100米,面积大、分布广,是市的主要地形特征,土地总面积约348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3%o平原区分布在市江河湖泊沿岸,主要为长江、秦淮河、滁河及水阳江两岸平原,石臼湖、固城湖沿岸平原。平原区的地面高程为510米,面积(含水面)约
5、2581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39.2%;其中江、河、湖水面约751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11.4%o市境内有三大主要水系,即长江水系、淮河水系、太湖水系。长江水系是市境内最大的水系,流域面积6288.3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95.5%,淮河、太湖流域共占4.5%。根据河道特征和对市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长江水系又可细分出四条水系,即长江河段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滁河水系、水阳江水系。2.2 气象水文市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177.8毫米从南向北依次递减;降水年际间变幅较大;汛期(5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o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1451毫米,其
6、中汛期约占全年蒸发量的54%o多年平均气温16.4,极端最高气温41.6,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6.3oCo冬季以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年均日照1923小时。2.3 经济社会共辖11个市辖区,2023年末常住人口949.1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6907.8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8144元。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5.65亿元。全年粮食总产量99.03万吨,蔬菜总产量279.29万吨。2.4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2.4.1 水资源基本情况本地多用19982023年用均总水资源量32.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6.51亿立方米,地下水6.67亿立方米。2.4.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根据20
7、23年水资源公报,全市实际总用水量(全口径)约56.32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28.97亿立方米(含火电)、农业用水15.77亿立方米、生活用水10.94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0.64亿立方米。2.5 干旱灾害概况2.5.1 干旱灾害特点我市市域范围内降雨明显偏少,河湖库水源得不到有效补给,水位下降,以致部分河湖库干涸;长江水位偏低,引江水困难,水源紧缺,用水矛盾突出。2.5.2 旱情规律和变化趋势旱情分为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两类。资源性缺水主要是由于降水量少,河湖水位偏低,水库、塘坝蓄水严重不足造成的;工程性缺水主要是由于抗旱、供水能力不足造成的。我市旱情多发生于丘陵山区引水工程薄弱地区。
8、全市旱灾多发生在秋冬季节,春旱次之,夏旱相对较少,春夏与夏秋两季连续发生旱灾也较为频繁,连续性旱灾的危害性较大。2.5.3 典型干旱年1961年,全市发生严重干旱,是1958s1959年大旱,1960年小旱的继续和发展。1一5月的降雨量只有208.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4成左右梅雨期仅12天雨量比常年偏少近5成;68月无降雨日47天。旱情的特点是底水枯,水库蓄水量仅有可蓄量的37.6%,10万多面塘坝基本干涸,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138万亩。1978年,全市发生罕见的特大干旱,春旱、空梅、夏旱接秋旱,持续200余天。110月降雨量仅47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大于35度高温天气达35天;长江
9、下关站平均水位4.56.5米,比常年同期低1.5一2.5米。旱情特点是旱象发生早,持续时间长,气温高、蒸发量大,江河湖水位低,受旱范围广,水库塘坝基本干枯。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290万亩,10余万人发生饮用水困难。1994年,全市发生严重干旱,降雨量稀少,持续晴热高温,68月降雨量只有200.31300.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左右;梅雨期仅8天,降雨量16.378.0毫米,为常年同期的515%;大于35度高温天气达33天。全市14万面塘坝全部干涸,小型水库基本干枯,3座中型水库干涸。丘陵地区旱情最为严重,水稻70%受旱,近5万人饮水困难。2001年我市遭遇较严重的旱情,1一10月平均降雨量6
10、11.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4成左右;梅雨期仅14天,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枯梅,梅雨量是常年同期的343%e10月底,全市13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比常年同期少2成左右,小型水库比常年同期少4成左右,8万多面塘坝基本干涸。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88万亩,成灾面积达98万亩。2004年,由于夏季高温少雨,全市秋旱严重,710月平均降雨量只有238.6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左右,尤其是910月降雨量仅为3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7成左右。水库干枯13座,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约124万亩,其中重旱面积达46万亩,2.6万亩干枯,近1.2万人饮水困难。2011年,久旱少雨,江河湖水位严重偏低,水库塘坝蓄水量不足
11、,4月下旬,我市高淳、漂水、江宁、六合等水产养殖及农业灌溉水源紧张,尤其是高淳、漂水两区发生了近60年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旱情,石臼湖干涸。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轻旱90.25万亩、重旱70.9万亩、干枯4.75万亩,受旱影响人数22万人。2019年,我市降雨较少,汛期全市累计降雨量各区均偏少35成,其中六合区302.2毫米为历史同期最低值。9月7日11月18日,全市累计降水量仅有12.218.8毫米,比常年同期少9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值。全市84座水库在死水位以下甚至干涸等。全市有118万亩小麦、3.2万亩油菜、3万亩蔬菜及6万亩园艺作物受旱。2023年,进入汛期以后我市气候明显异常
12、,平均气温刷新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纪录,高温日数也异常偏多。汛期全市各区代表站降水量在195.0371.0毫米之间,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其中浦口区偏少7成多,其他各区偏少5成左右。受长江来水量及本地降雨量严重偏少影响长江站(810月石臼湖蛇山站及水阳江水碧桥站(812月)最低水位均创同期历史最氐记录。52座中小型水库出现死水位以下甚至干涸。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最高峰时达42万亩,主要包括水稻37万亩和玉米、大豆等旱杂粮约5万亩,抗旱形势严峻。2.6 抗旱能力2.6.1 工程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全市兴建了一大批抗旱工程,为抗旱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共有中小型水库251座,总库容5.74亿立
13、方米。其中中型水库13座,总库容3.17亿立方米;小型水库238座,其中小(1)型水库76座,总库容1.84亿立方米;小(2)型水库162座,总库容0.73亿立方米。塘坝约15万面,蓄水能力5亿立方米。全市主要水闸有武定门闸、秦淮新河闸、三汉河口闸、天生桥闸、杨家湾闸、水碧桥闸、茅东闸、红山窑闸、新禹河闸、划子口闸、岳子河闸、朱家山河闸、三汉湾闸、板桥河闸、江宁河闸、九乡河闸等,主要功能为挡洪、蓄水。全市主要翻水站有武定门站、秦淮新河站、红山窑站、引驷站、新禹河站、蛇山站、湫湖站、淳东站、九乡河站、水碧桥站(在建)等,提引长江、两湖水补充河湖水源。武定门站设计流量46立方米/秒,秦淮新河站设计
14、流量50立方米/秒,两站分别位于外秦淮河和秦淮新河下游。主要功能为从长江提水,向秦淮河流域补水,保障秦淮河正常蓄水位77.5米。红山窑站设计流量50立方米/秒,位于滁河下游。主要功能为从长江提水,向滁河六合段补水,保障滁河六合水位保持在6.57米。引驷翻水线石桥翻水站设计流量5立方米/秒,位于驷马山河中游。主要功能为从长江提水,向三岔水库补水。新禹河站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位于新禹河下游。主要功能从长江提水,向新禹河、滁河补水。蛇山站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位于石固河。主要功能为从石臼湖提水,向固城湖补水。湫湖站设计流量15立方米/秒,位于新桥河上游。主要功能为从石臼湖提水,向湫湖灌区及姚家
15、、中山等水库补水。淳东站设计流量U5立方米/秒,位于胥河中游。主要功能为从固城湖提水,向淳东灌区补水。九乡河站设计流量15立方米/秒,位于九乡河入江口。主要功能为从长江提水,向九乡河补水。水碧桥泵站(在建)设计引水流量40立方米/秒,位于水碧桥河入水阳江口。主要功能为从水阳江提水向固城湖补水。全市共有骨干翻水线12条,分别为金牛山翻水线、山沟李翻水线、肖庄翻水线、西凌河翻水线、耿跳翻水线、侯家坝翻水线、引驷补库翻水线、管潭翻水线、汤村翻水线、徐庄翻水线、淳东翻水线、湫湖翻水线。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有长江、湖泊和水库水源地,其中长江是我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其供水量占全市总量的90%以上。全市现有13家水厂,生活饮用水供水规模达400余万吨每天。在加强现有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基础上,建成主城区杨库水库、江北片区三岔水库和江宁新济洲凤凰湖应急水源地。全市已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入户率100%。2.6.2 非工程体系全市已形成以市为龙头,以区为主体,延伸镇街,带动村(社区)的抗旱服务网络体系。3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3.1 指挥机构市政府设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防指),区政府设立本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有关单位可根据需要设立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本单位抗旱工作,并服从当地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3.2 工作职责3.2.1 市防指职责市防指负责组织领导全市抗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