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新材料发展趋势分析及产业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新材料发展趋势分析及产业策略.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化工新材料发展趋势分析及产业策略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低碳目标已驱动新的价值蓝海。化工新材料、现代生物制造等产业蓄势待发,成为传统化工企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一、国际大公司发展化工新材料策略近年来,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整体步入高技术引领、产品迭代速度快、产业规模和需求不断扩大的阶段。从全球来看,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新材料发展较为领先。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巴斯夫、三菱化学等国际公司在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占据优势。新材料作为我国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国际大公司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化工新
2、材料行业的执牛耳者,关键在于出奇制胜的新材料业务策略,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料成本相对较低且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价。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充分发挥北美地区乙烷原料资源优势,降低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和下游新材料的生产成本;同时对新材料的原料来源、合成过程、加工设计、使用过程、废弃回收、循环利用等全生命周期进行评价,将绿色低碳技术融入其中,为客户提供领先的化工新材料可持续发展方案。二是保持技术领先与全链条服务策略。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巴斯夫、三菱化学都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持续强化研发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代表性技术,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陶氏化学通过搭建聚烯烧业务包装大师网络、聚氨酯业务舒适科
3、技实验室以及汽车用材料业务平台,与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品牌商、加工商、包装设计师密切协作,链接整个包装价值链,按客户需求提供从产品生产、加工应用到技术服务全链条的整体解决方案。三是注重产品全系列化、品牌化。各大公司普遍重视开发性能、用途各异的新材料,形成丰富的差异化产品组合,打造产品品牌,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巴斯夫将其400多个牌号的聚酰胺产品(尼龙)汇聚在U1tramid品牌旗下,可为用户提供全系列的尼龙树脂及其改性产品,成为全球高端尼龙产品的主要供应商。该公司致力于为用户量身定制系统解决方案或功能性材料,每年可向市场推出300款以上的新产品。四是产业链协同创新策略。国际大公司均很重视从原料生产
4、、材料合成到下游加工应用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埃克森美孚加大上游油气开采、下游炼油化工一体化研发投入,利用下游研发技术和产品反哺上游,在氢燃料电池、锂电池和碳捕集等方面为上游提供新材料,促进上游减碳。同时,建立了目标导向的分类研发体系,通过技术研发拓展新材料品种,通过应用开发和技术服务拓展市场。五是一体化协同与数字化转型策略。巴斯夫通过原料、装置、能源和材料、物流以及现场基础设施高度集成,实现化工新材料生产原料自给、节能降耗,降低了排放和物流成本。陶氏化学面向新材料产业学科前沿,注重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机器学习、材料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应用于新材料生物开发与生产,提高研发效率。六是开放合作与创
5、新商业模式策略。各公司十分重视与大学、专业研究机构、同行公司及业界巨头的战略合作,建立跨学科研发体系,特别是在新材料基础研究方面加强与大学的合作。例如,埃克森美孚在全球多个国家建有试验基地和实验室,与80多所大学进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商业化。同时,各公司均很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加强风投体系和技术孵化。例如巴斯夫新业和巴斯夫风投两家子公司专门致力于风险投资和技术孵化,扶持初创企业,为巴斯夫开拓有吸引力的市场和新的商业模式。七是业务优化重组策略。加强业务优化与重组,是国际大公司的普遍做法,其中陶氏与杜邦的业务重组广受关注。两家公司在2017年合并后又拆分为3家独立上市公司,分别专注于农业、材料科学及
6、特种化学品业务。通过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优化了产业和资本结构,减少了支出,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二、创新突破关键技术,迈向高端化当前,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提速,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对化工新材料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加之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效引导,化工新材料产业整体上发展较快。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化工新材料产能达到4166万吨/年,产量2965万吨。2023年特种工程材料、高端聚烯烧材料、高性能合成橡胶、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自给率分别增长到62%、58%、89%、67%,75%,但整体仍存在“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和短板问题,需要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
7、“卡脖子”技术,加快关键新材料的自给,满足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国际大公司的化工新材料发展策略及其创新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共性做法值得我国化工新材料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借鉴。一是保持战略定力,对优势领域进行持续研发投入与业务布局。国际大公司之所以在化工新材料领域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与各公司坚持长远发展战略、专业化管理、保障研发投入、不断做大做强优势领域的经营策略密切相关。二是坚持开放合作,打造重点新材料全产业链。重视与大学、研究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同行合作,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平台建设,掌握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开放合作打
8、造相关重点新材料全产业链,提升整体竞争力。三是关注客户需求,形成重点产品全系列解决方案和品牌优势。加强关键原料单体技术、新材料关键合成技术、材料后加工技术的开发,形成重点新材料产品全系列解决方案。同时,根据客户需求,持续开发新品种、新牌号,实现产品迭代升级,打造产品品牌,努力提升品牌效应。四是重视业务优化重组,强化竞争优势。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应以市场和长远战略为导向,及时调整业务方向与组织架构,通过并购、重组、控股或参股等方式获取优质资产,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竞争力。五是加强研发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研发效率。探索建立企业内部技术孵化平台和员工技术入股参股等有利于激励成果转化的运行模式,同时跨区域
9、组建研发基地(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三、发展化工新材料对策化工新材料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低碳目标进程中作用显著。鉴于我国未来化工新材料市场需求总体强劲,对标国际大公司化工新材料的发展,要推动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应重点做好3方面工作。一是持续优化化工新材料发展的总体布局,打造重点材料完整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新材料品种数量多、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前期投入高、上下游协同性强,这些特征使新材料研发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化工新材料行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包括重点新材料研发、区域产能规划与产业链建设布局,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和激励,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科学有序、快速发
10、展。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化工装置及产品链齐全、研发人才队伍庞大等优势,可立足现有业务基础,打造重点化工新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争当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链长”,引领行业发展,精准衔接现有产业链、业务链,提升产品价值链。二是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国内化工新材料生产企业普遍重视材料应用研究,但在新材料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行业上下游之间未能形成联动创新,部分关键原料生产技术、材料合成与加工应用技术攻关进展缓慢,材料标准制修订滞后。相当一部分新材料产品牌号少,没有实现系列化、品牌化,且性价比不高,难以
11、同国际大公司竞争。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应发挥原料资源和产业链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弥补基础研究短板,着力攻克“原料制备一材料合成一下游应用“各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加强相关重点新材料标准的制修订和分析平台的搭建,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工艺技术。三是创新化工新材料研发与应用体制机制,加强开放合作与研发平台建设,构建协同、高效、开放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体系。与国外大公司相比,国内企业开发化工新材料普遍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各重点新材料领域研发平台搭建不完善,科研领军人才短缺,研发创新活力未能充分释放,需要深化开放合作,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下游加工企业、产品用户密切协作,在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构建新材料研发应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体制机制,采取资本介入方式,促进企业研究院与新材料领域头部企业合作。与此同时,可重点针对一些特色产品成立公司进行孵化,快速对接联合下游用户,打通孵化产品的全产业链,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成果转化,提升重点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进一步推动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科技自立自强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