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的分级与治疗.docx
《室性早搏的分级与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性早搏的分级与治疗.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室性早搏拌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可发生于任位I年龄,但以老年人多见。心脏病患者和正常人均可发生。有人统计约60%的成年男性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中有室性早搏出现。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及高血压心脏病。药物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也可引起室性早搏。其他如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及在心脏病的介人治疗中导管的机械性刺激,也可导致室性早搏的发生。室性早搏的分级对患者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Lown于1971年提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的室早进行了危险度分级,将室早分级为5级。级:无室性早搏;I级:偶发、单个出现室性早搏30个h; 2级:频发、单个出现室性早搏2720次24h或
2、230个/h;3级: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4A级:连发成对的室性早搏;4B级: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5级:RonT现象室性早搏。由于大多数学者对RonT现象特有的危险性持有异议,并认为RonP比RonT危险性意义更大,所以1975年,Lown对室性早搏进行了修正,将分级中的第V级删除。近年有人按照修正后的Lown氏分级法,把室性早搏分成3类简单型室性早搏级(小于Lown3级)复杂型室性早搏(大于Lown3级)短阵室速。一般认为类恶程度较低,而类恶性程度较高,特别是级可致碎死发生。室性早搏形态与病情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1、时限越宽,室性早搏的危险性越大2、电压越低危险性越大3、QRS波群曲线有切
3、迹,不光滑,亦表示危险程度大4、T波与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危险程度大5、成对出现的多源、多形性、等亦提示危险程度高。室性早搏的分级和危险程度的判定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早期人们对室性早搏的治疗持积极态度,但随人们对室性早搏电生理及临床研究的深入,对室性早搏治疗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美国年进行的一项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结果显示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组较对照组病死率明显升高,即抗心律失常药物增加了晚期心律失常的病死率o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所以,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对室性早搏的治疗应持慎重态度,应根据分级及病因,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困。无器质性心脏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早搏 分级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