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医大中医儿科学讲义01总论.docx
《光明中医大中医儿科学讲义01总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明中医大中医儿科学讲义01总论.docx(9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医儿科学的源流和发展第二章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第三章小儿保育第四章小儿病因特点第五章儿科诊断学特点第一节望诊第二节闻诊第三节问诊第四节切诊第五节按诊第六章儿科病的预防和护理第七章儿科辨证论治特点第一节五脏辨证第二节儿科治疗特点第三节常用治法第四节针剌与推拿小结第八章儿科名方的应用第一节脏腑证治法第二节儿科急证小结第二篇各论第一章新生儿疾病不乳吐乳胎黄脐病脐风夜啼硬肿症第二章传染疾病麻疹附:奶麻水痘丹痴白喉痒腮风痴顿咳黄疸附:传染性肝炎痢疾第三章外感疾病感冒咳嗽春温暑温附:乙脑湿温附:肠伤寒风温附:流脑秋燥中暑建夏附:夏季热第四章内科疾病发热喘嗽肺胀哮喘呃逆呕吐泄泻腹
2、痛腹胀疳证附:积滞、异食、厌食水肿消渴惊风痫证心悸眩晕自汗与盗汗痴呆淋证瘾闭便秘痹证附:舞蹈证痿证痿壁紫瘢疝气脱肛遗尿附:尿频第五章肠道虫病蛔虫病蜕虫病姜片虫病钩虫病第六章外科疾病拜肿摞疡白秃疮黄水疮冻疮尿布疹烫火伤湿疹赤游丹第七章五官疾病青盲聚星障针眼沙眼睑缘赤烂脓耳耳聋鼻佣鼻渊乳蛾喉瘩鹅口疮疮木舌重舌第八章杂病解颅五硬五软五迟鸡胸龟背第九章常见中毒急救处理溺水触电煤气中毒食物中毒驱蛔灵中毒有机磷中毒有机氯中毒白果中毒木薯与果仁中毒常见证治方剂索引总论第一章中医儿科学的源流和发展(自学时数)2学时(面授时数)(目的要求)1 .掌握中医儿科学的源流和发展的梗概。2 .熟悉中医儿科学在宋代以后的
3、重大发展及解放后的新进展。3 ,了解在中医儿科学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的医家与著作。本章所述,为中医儿科学的萌芽、形成与发展之简史,所以称之为“中医儿科学的源流和发展”。中医儿科学源远流长,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考证,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及内经即有记载。以后,历秦汉、隋唐均有发展,至宋代,以钱乙、董汲、陈文中诸家为代表,对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完善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至明清,以万密斋、谢玉琼、陈飞霞为代表,对小儿时行疾病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解放后,中医儿科学又取得了新进展。学习本章内容,首先要理清中医儿科学源流和发展的梗概,尤其是宋代以后的发展概貌,在此基础上,着重掌握历代在中医儿科学发展有重大影响
4、的医家及其主要著作。中医儿科学是中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亦称小方脉、幼科、哑科。祖国医学在儿科疾病方面,很早就有记载。如素问奇病论:“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张景岳注:巅疾者即癫痼也,内经巅癫通用。)此段很清楚地描述了小儿疾病的遗传因素,讨论了病因病机,说明了怀孕期的保养的重要性。这也为“胎养”、“胎教”和“优生”学说提供了依据。西汉时期,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秦汉以前的古代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亦有“婴儿病痫”,“婴儿熟的记载。都反映了儿科学的萌芽。又史记扁鹊列传载有,“扁鹊闻秦人爱小
5、儿,即为小儿医”。可见当时对妇婴疾病非常重视,并有了小儿专科医生。(见汉书艺文志)o最早的一部药学神农本草经就记载有小儿常见病的惊痫厦疯(师古日小儿病也)药物数十种,其中如植物药的蚤休、蛇含,虫类药的潼蚕柞蝉、露蜂房;介类药的龟甲;芳香解毒药的麝香、牛黄等,仍为现代儿科所常用。西晋王叔和著脉经(公元三世纪初)就论述了小儿脉法:“小儿脉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的记载。葛洪(生于三世纪末四世纪初)著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述了危害小儿最大的“天行发斑疮(天花)的典型症状与流行,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感染,乃呼为虏疮,葛氏并有治豌豆疮方。天花是过去危害儿童的烈性传染病,自肘后方以后,对这个病的性质和
6、防治逐渐有了认识。此时已流传着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囱经(按:首骨日颅,脑盖日卤,乃因小儿初生颅因未合,小儿与大人不同,故取以名书)。自唐书艺文志以上皆无此书名,但隋诸病源候论(书成于公元610年)卷45中记有:“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囱经,以占寿天,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始有小儿方焉。”至宋史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囱经二卷,书中提出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对中医儿科学生理特点方面的论述,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书中论述了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的证治,对火丹论述尤详。所以,隋书经籍志所载南朝医书中就有小儿科。隋唐时代,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当时巢元方的诸病源
7、候论中介绍小儿疾病多至6卷,列有255候,对病因病理和证候的阐述较详。如诸病源候论脐疮候认为是一种风证,名之为“脐风”、“四六风”、“撮口风”、“噤口风”等,并为了防止这种严重疾病的发生,认真研究了初生儿的“断脐”法和“裹脐”法,以避免感染。这在当时来说,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措施。该书还特别提出了“哺露候”,“丁奚候”由哺食过度,伤于脾胃之诊,与后汉书王符传:“婴儿常病,伤于饱也意同。孙思邈(公元581683年)的备急千金要方把妇孺医方列于卷首,则是崇本之义。儿科用方达300余首。千金要方的“少小孺婴方”,是中医儿科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丰富,涉及有关小儿的喂养、调理、发育、日常卫生等各个方面,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光明 中医 儿科学 讲义 01 总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