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C原子核的组成.docx
《第十二章C原子核的组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C原子核的组成.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十二章C原子核的组成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内部有复杂的结构,而且原子核可以发生变化。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叫做原子核的衰变。科学家们可以从原子核的转变过程中来探究原子核的性质、原子核内的微观结构和微观相互作用。同时,他们认为,单靠观察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是不够的,有必要用人工的方法把原子核“轰开”,从而更有效地探索原子核的特性及其内部结构。图12-22中的回旋加速器就是一种将带电粒子加速的装置,加速后的带电粒子可以作为“炮弹”来“轰开”其他原子核。那么,科学家把原子核“轰开”后看到了什么呢?原子核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图12-22打开原子核的“大门
2、”看到了什么?1919年,卢瑟福在用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中发现了带正电荷的新粒子。后来,用同样的方法使氟、钠、铝等原子核发生了类似的转变,并且都产生了这种粒子。既然从许多种元素的原子核里都能“轰”出这种粒子来,可见,它就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了。经过测定,这种带正电粒子的电荷量大小与电子的相等,质量是1个原子质量单位(1个原子质量单位等于1个中性碳12原子质量的上,W1.6710-27kg)o人扪把它叫做质子。卢瑟福首先实现了用人工方法把原子核“轰开”,并使原子核发生转变,这个过程叫做原子核的人工转变。1 .质子(Pro1On)的发现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通过人工转变证实了原子核中有质子。2
3、0世纪20年代,大多数人公认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但不久就有人提出了疑问:如果原子核只由质子组成,那么,它的电荷数(以元电荷为单位)应当与质量数(以原子质量单位为单位)在数值上相等,而实际上原子核的电荷数在数值上往往只有质量数的一半或还少一些。1920年,卢瑟福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演讲中预言:原子内核可能还存在质量与质子相等、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他把它称为中子。原子核里确实有中子吗?1930年,有几位物理学家发现,用粒子轰击被(Be)时会产生一种贯穿能力极强的射线,它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当时,人们所知道的能穿透铅层的只有射线,所以,他们误认为这种射线就是射线。后来,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JCh
4、adwick,1891-1974,卢瑟福的学生)仔细地研究了这种射线,发现这种射线是由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组成的高速粒子流。查德威克还进一步推算出这种射线粒子的质量与质子质量差不多,查德威克证实了他老师的预言,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粒子中子。后来,经大量实验证明,许多原子核在高速粒子“轰击”下都能放出中子,可见中子也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中子的发现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科学家们用中子作为“炮弹”轰击原子核,更有利于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中子的发现对近代物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并因此荣获了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2 .中子(neu1ron)的发现查德威克通过实验和分析,发现了不带
5、电的中子。大家谈实验表明,粒子只能轰裂某些元素的原子核,而中子几乎能使一切元素的原子核发生分裂,这是为什么?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是可变的,而且是可分的,这促使人们进一步去探索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发现以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和前苏联物理学家伊万年科提出了原子核组成的假说: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用Z表示)与中子的数目(用N表示)之和,等于它的核子的数目(用A表示)。这个假说与大量的实验事实相符合,因而得到了普遍的承认。由于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的质子数就是核的电荷数,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元素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二 原子核 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