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文学常识 情境默写公开课.docx
《望海潮 文学常识 情境默写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海潮 文学常识 情境默写公开课.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望海潮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崇安(今属福建)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出身官宦世家,景祐元年(1034)中进土,曾为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精通音律,熟悉旧调,并能创制新调,是北宋真宗、仁宗时期的杰出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他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生活,和歌伎、乐工们混在一起,为歌伎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柳永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在词的题材、内容上有极大突破。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捕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的作品的主要内容。如望海潮木兰花慢
2、雨霖铃八声甘州临江仙引等,都给人较深刻的印象。而个别的蔑视统治阶级或触犯统治阶级的忌讳的作品,如鹤冲天醉蓬莱,则可以看出他在一定时期内的人生态度。柳永词的艺术技巧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人景。在表现手法上,他的词以白描见长,善于铺叙,首尾完整;描写情景,善于点染,深人细致,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家,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2 .文化常识A.三吴:指吴兴(今浙江湖州)、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B.三秋:古时人们将农历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如王勃滕王阁序:“
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C.凤池:即凤凰池,本为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因魏晋时中书省掌管机要而接近皇帝,故以凤凰池称中书省,此词中代指朝廷。古代外任者不如京官,故以“风池”祝其升迁。3.文本分析(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译文: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开篇三句队三个不同角度写杭州。“东南形胜”从地理位置角度。“三吴都会”从社会条件角度,“钱塘”句以历史角度,写杭州条件优越,长期繁盛。从“东南”到“三吴”到“钱塘”。如同鸟瞰式镜头不断推近,最终聚焦到杭州,具有动态画面感。“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
4、十万人家。译文:雾气笼罩着的柳树、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这三句对“三吴都会”展开介绍。“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参差”写出楼阁与房屋远近、高低错落的景象C十万言人口之多C这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分布在“烟柳画桥”之中,勾勒出整个城市的风貌C(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译文:茂盛如云的树木,环绕着钱塘江沙堤,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这三句对“东南形胜”展开介绍,“怒寿写江潮来势之猛;“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寒气;“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望海潮 文学常识 情境默写公开课 海潮 文学 常识 情境 默写 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