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宗庆-椭圆的定义与方程.docx
《曹宗庆-椭圆的定义与方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宗庆-椭圆的定义与方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椭圆的定义与方程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研究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人教A版)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第二节椭圆的定义和方程的内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本节内容安排在选择性必修课程“几何与代数这一主题中.这一主题都是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在这一主题下的平面解析几何单元学习中,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先后研究了直线、圆、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导出相应方程: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贯穿了这一主题研究的始终.而本节课主要是完成椭圆研究的第一部分,即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定义,再由定义推导方程的过程.因此本节内
2、容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本节课立足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整合教材中与“椭圆的定义和方程有关内容(如“章引言中提到椭圆的起源、椭圆的应用、椭圆的研究方法;【探究与发现】中提到的旦德林双球证明椭圆上的点满足的几何性质;例题与习题中提到的椭圆的其它生成方式(主要表现为第二、第三定义的形式)以及椭圆的简单应用).所以本节课并不局限于建构出第一定义、推导出方程,还引导学生梳理教材中除第一定义外椭圆的其它生成方式,了解这些生成方式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第一、第二、第三定义的联系)以及椭圆的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坐标法以及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同时,本节课的另一特点就是将椭
3、圆的研究历史融入教学中.在椭圆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中,还有一些训练学生思维的教学资源(如:构造旦德林双球将从借助空间几何体圆锥研究椭圆转化为在平面内研究椭圆的化归思想;推导方程中洛必达使用的和差术、赖特使用的平方差法所蕴含的参数思想、方程思想以及对称、对偶的思想)以及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资源(如:从历史传说中感受椭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古代数学家探求真理的理性与智慧).在此过程中,将数学“史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坐标法的基本思想.2 .教学目标设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
4、出椭圆的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结合以上目标要求以及对教材的研究,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回顾古代数学家对圆锥曲线的研究历史,学生了解圆锥曲线的来由,体验其中蕴含的数学文化,重点提升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2)学生经历对“旦德林双球”模型的探究以及相互合作亲自动手画椭圆的过程,抽象出椭圆的定义,重点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等核心素养.(3)能依据定义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同时了解椭圆的不同生成方式以及这些方式之间的联系(主要指三个定义的联系),重点提升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4)能够将与椭圆有关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用“坐标法”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5、,重点提升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3 .学生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理科科技班学生,学生的基础很好,能力也很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必修内容“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己经初步掌握了运用“坐标法来研究几何问题.但是缺少主动通过方程蕴含的几何意义研究问题的意识.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椭圆的大致形状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不清楚椭圆上的点满足的几何特征.本节课立足数学史,借助“旦德林双球”模型来研究椭圆上的点满足的几何特征.尽管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但由于“旦德林双球模型构造巧妙,位置关系、数量关系较多.所以学生不易从该模型中直接观察到
6、椭圆上的点满足的几何特征.另外,学生已具备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在探究出椭圆的定义后,学生对“建系、设点、限定条件、坐标化”不会感到困难,但对于含两个根号的方程的化简,学生之前很少接触,完成有些困难.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椭圆定义的导出及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椭圆多种生成方式(第定义、第二定义、第三定义)之间的联系.4 .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不是一堂传统的新课.采取“课前学生依据研究性学习学案的问题提示查阅资料自学、小组内成员交流学习成果;课中各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拓展探究;课后继续课上未完成的探究这样一种“探究展示过程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来进行.通过“查
7、、演、感、证、画、比、算、整、联、赏、用”相结合的做法,使学生经历“探(椭圆历史之旅)、研(椭圆定义之理)、推(椭圆方程之道)、究(椭圆生成之变)、赏(椭圆曲线之用)”的完整探究过程.具体来说一下五个过程:探椭圆历史之旅(查、演):通过研究性学习学案中的问题串提示,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查阅有关椭圆的起源与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为起源和截线定义阶段、第一定义阶段、“旦德林双球”证明阶段.通过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课上演绎历史短剧的形式带学生重温椭圆的发展历程.研椭圆定义之理(感、证、画):尽管历史上最先发现“椭圆上的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这一性质的数学家是阿波罗尼奥斯,但是他的几何证
8、明过程非常复杂.所以这里选取“旦德林双球模型来抽象出椭圆的这一性质.由于“旦德林双球模型结构复杂、位置关系、数量关系较多,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学案中让学生学习立几画板制作旦德林双球模型,更形象直观的感知“旦德林双球”的结构特点.并通过研究性学习学案中一层一层递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证明该性质.得到性质后,再通过引导学生画椭圆来完善性质的逆命题得到椭圆定义对于椭圆的画法,历史上荷兰数学家舒腾为我们提供了三种画椭圆的方式,一种就是教材中提供的拉绳子直接画的方式,另外两种就是利用椭圆规来画.其中用绳子直接画椭圆,利用的是“椭圆上的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这一性质,所以我们引导学生在课上用这种方法亲自画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曹宗庆 椭圆 定义 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