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专题答案.docx
《文论专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论专题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论专题作业21、叶燮“才胆识力”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其中识与严羽的识有何异同?在叶燮的理论中,“才胆识力”是创作主体最有个性化的因素,是作家个性心理质素最完整的概括由此年形成的学说堪称“心”学。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情”的能力。所谓“胆”,是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作的艺术精神。所谓“识”,是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所谓“力”,是指诗人运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笔力,以及独
2、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魄。它是诗人创作中不同于他人的独创性的力度。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叶燮认为,“才、胆、识、力”四者具有一种“交相为济的关系,“胆”既有依赖于“识”,又能延展深化为“才”,“惟胆能生才,但知才受于天。而抑知必待扩充于胆邪!而“才则必须要力来承教,惟力大而才能坚,故至坚而不可摧叶。历千百代而不朽者以此。昔人有云:掷地须作金石声。六朝人非能知此义者,而言金石,喻其坚也。此可以见文家之力”(原诗因此,没有“力”的作用,才是不可能充分展现出来的。总而言之,“才、胆、识、力四者不可分割,而且相互联系,相互滋润,共同构成了创作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诗人做诗,只有
3、充分调动这四种心智机能,有效协作,方能写出优秀的诗篇来。严羽的“识”是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所谓“识”,就是识别诗的正路、高格、要义,以汉魏晋以及盛唐之诗为师法的典范和臻至的目标。这就需要诗人或者诗歌欣赏者具备一定的艺术鉴别能力,能“识”出诗歌艺术水准的高低,也就成为学诗者的首要条件。“识”是“入门正和立志高”的基本条件。首先,学诗者需要辨别诗家各体。其次,学诗者还需识别诗中“第一义”。再次,“识”是学诗者主体修养最重要的因素,关系到其对诗歌的审美欣赏与判断能力。严羽认为,“识”包含了“入门须正和“立志须高”,这是学诗者必须具备的真识。在严羽这里,作为审美判断能力的“识”力,其属于诗歌创作主
4、体有别于客体的内在能动性,在内涵上被赋予了独特的诗学规定性。2、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人物性格理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在创见的精华部分。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金圣叹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而且还对“性格”的内涵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作了细致、精彩的阐述。析而言之,他对水浒传人物性格主要有这么几点洞见: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将一部水浒传与“别一部书”相比,其独“看不厌”或艺高一筹的原因,不在记事、补史或者辅教化,而恰
5、在于塑造出了“一百八个人性格”一一这是金圣叹评价小说与以前诸人不同的标准。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强调个别性、个性化是金圣叹人物性格论的重点,同时也是他超越前人的又一独到之处。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在金圣叹看来,要表现人物性格,好的方式不外乎两点:一种是通过揭示人物内在精神特征来表现性格,着重于人物的“性情”“气质”“胸襟”和“心地”的刻画;另一种是展现人物外部的形态特点,通过描绘人物的“形态”“声口”和“装束”等来表现性格。在古代小说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还不发达的文化大背景下,金圣叹尤其重视第二种方式,即“由外而内的、自外貌形态及言行描写而点出性情气质的人
6、物性格刻画法。其中,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又是重中之重。3、理解李渔戏曲理论“浅处见才”说,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在戏曲创作和演出上,李渔旗帜鲜明地主张通俗化,正所谓“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忌填塞)。“浅处见才”,可以说构成了李渔戏曲理论崇尚通俗的思想核心。第一、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辞的通俗性第四、舞台的通俗性“浅处见才”的通俗化诉求,使理论家在剧本创作时自始至终地想到“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这样的价值取向应该说对搞后世及至当下产生了发人思考的启示意义。4、中国古典意境理论大体经历了怎样一个发展历程?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易经系辞云:“书不尽言,不尽意圣
7、人立象以尽意“。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庄子外物篇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是儒家和道家关于意象的最初论述,到了魏普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学思潮对意境范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论是王弼的“言不尽意”说,还是陆机的“缘情说”,还是钟崂的“滋味说”,还是谢赫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都使意象的侧重点转向了人的主观精神领域。唐代王昌龄第一次将“意境”与“物境”和“情境”并列提了出来,司空图的二十
8、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提出了“象外之象”,这一时期代表性的还有严羽的“镜花水月说、范文的“情景交融说。发展到明、清时期,其代表说法有李贽的“童心说”、三袁“独抒性灵”说、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清末王国维的“境界”说,则是对意境理论发展的总结和概括。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就是“意境”的一个基本发展历程,那么到底意境应该如何理解,如何表述其含义呢?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本人认为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的说法更具有代表性:“意境,就是指抒情型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论 专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