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秦败魏于华》(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秦败魏于华》(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秦败魏于华(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须贾为魏谓穰侯日:“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日: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书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
2、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救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日: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名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则前功必弃o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之及楚、赵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方疑,而得以少割
3、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是以散,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陶启两,机尽故宋,卫效惮父。秦兵已全,而制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日:“善。”乃罢梁围。(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择三处在答题卡相应位置进行填涂。(3分)蚕A食B魏C尽D晋E国F战G胜口暴I子J割K八1县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谓穰侯”中的“谓”是“对某人说话”的意思,与“夫子之谓也”(齐桓晋王之事)中的“谓”含义不同。B.
4、 “劫王以多割”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两句中的“劫”字含义相同,均为“胁迫、挟持”之意。C. “仞”是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如“为山九仞,功亏一簧”;文中的“十仞之城”是指城墙不算太高。D. “从是以散”与“散六国之从”(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从”含义相同,均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抗秦。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燕两国分别在对抗秦齐时,即使打了败仗也不割让土地,故最终收回了都城,保全了国家。B.须贾认为,秦国是个贪婪的国家,不会对哪个国家真正亲近,一味割让土地不能阻止秦国用兵。C.须贾引用周书言论,表明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认为上天的宠幸会是常态化,还是要实事
5、求是。D.楚、赵两国在看到魏国与秦国交好后,一定也会争着对秦国好,他们的联盟就会很快分崩离析。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译文:(2)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则前功必弃矣。译文:14 .须贾为了魏国的安危而游说穰侯,并最终成功促使穰侯解除了对大梁的围困,你认为打动穰侯的理由主要有哪几条?请根据文本进行分条概括。(3分)【答案解析】10. CFJ【解析】均为动宾结构的短句,均省略了主语“秦”,故在动词前进行断句。对一处给1分,填涂在三处以上均不得分。11. C【解析】是指城墙很高,从文意“易守难攻”可知,从选项举例“为山九仞”也可以推知“十仞
6、”是很高的。12. B【解析】张冠李戴,这不是须贾认为,而是须贾在转述魏氏大臣父兄的言论。13. (1)秦国在华地大败魏国,打跑了芒卯并且围困了大梁。(得分点:败是打败,走是使动用法,可意译为打跑;围是围攻各1分;语意流畅1分)(2)进攻了却不能攻克,秦国军队一定疲惫,那么就前功尽弃了。(得分点:拔是攻克;而表转折,罢通疲,各1分;语意流畅1分)14. 让秦国看清现状:以魏国大臣、父兄的名义表明魏国抗秦的认识和决心;让秦国知难而退:假意透露魏国调集三十万众守坚固城池来劝阻秦国知难而退;利诱秦国:从秦国利益出发,表明只要求割让少量土地来收拢魏国,以离间魏楚赵的合纵联盟,使秦国从中获益。(每点1分
7、,答对三点给满分)【参考译文】秦国在华地大败魏国,打跑了芒卯并且围困了大梁。须贾替魏国对穰侯说:“臣下听说魏国大臣、父老兄弟都对魏王说:当初惠王讨伐赵国,在三梁打了胜仗,十万大军攻克邯郸,赵国没有割让土地而邯郸仍然重新得到归还,齐国人进攻燕国,杀死了子之,攻破了燕国,燕国没有割让土地而重新恢复了国家。燕国、赵国之所以保全了国家、拥有强有力的军队而土地没有并入其它诸侯,是因为它们能够忍受艰难而重视土地的外流。宋国、中山国几次被攻伐几次割让土地,而它们也就随着土地的割让而灭亡了。臣下认为燕国、赵国可以效法,而宋国、中山国的举动可以不去做。秦国是贪婪凶暴的国家,没有它所亲近的国家,蚕食魏国,魏国从晋
8、国分得的土地将要被吞并尽了,战胜韩将暴莺(暴子),魏国割让八县土地,土地还没有完全接收而秦国军队又出兵了。秦国的贪心哪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又败走了芒卯,攻进了北地,这不只是要进攻大梁,而要胁迫大王多割让土地,大王一定不要听从。现在大王避开楚国、赵国去讲和,楚国、赵国恼怒而同大王争着服事秦国,秦国一定接受它们。秦国携同楚国、赵国的军队再来进攻,那么魏国想要不被灭亡,也不能做到了。希望大王一定不要与秦讲和。大王如果要讲和,一定少割让土地而得到秦国的人质,不这样一定会被欺骗。这是臣下在魏国听到的。希望您以此来考虑国事。周书说:天命没有常规,这句话是说上天的宠幸不可能屡次降临。战胜暴雪割得了八县土地,
9、这不是由于兵力精锐,也不是由于计谋的精细,是上天的宠幸太多了。现在又败走了芒卯,进入了北地,围攻大梁,因此认为上天的宠幸是正常的,聪明人却不这么看。臣下听说魏国召集它近百个县的所有精兵,来留戍大梁,臣下认为不下三十万人。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高的城墙,臣下认为即使是商汤、周武王复生,也不容易攻下。轻率背离楚国、赵国的军队,越过十仞高的城墙,去攻打三十万的军队,而且志在必得,臣下认为从天下初分的时候到现在,不曾有过。进攻了却不能攻克,秦国军队一定疲惫,那么就前功尽弃了。现在魏国刚刚有所疑惑,可以让魏国少割一些土地收拢魏国。希望您趁楚国、赵国的军队还没有赶到大梁,赶快用少割得土地的办法拉拢魏国。魏国刚刚产生疑虑而能够用少割让土地来讲和,一定很想这样做,那么您就得到了您想得到的。楚国、赵国恼怒魏国先于自己与秦讲和,一定争相服事秦国。合纵就这样被拆散了,而您在这之后就可以从楚、赵、魏之中从容地选择盟国了。况且您曾经割取过晋国土地,何必用兵呢?不用军队而魏国献上绛、安邑,又替陶邑开辟了两条道路,几乎尽得了昔日宋国之地,卫国献上惮父,秦国军队不受损失,而您就控制了这些地方,想求得的东西什么没得到呢?想要做的什么没做到呢?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而不要冒险。”穰侯说:“好。”就解去了对大梁的围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