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学案(四题)公开课.docx
《古代诗歌阅读学案(四题)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阅读学案(四题)公开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学案如何读懂诗歌主备人:吴婕上课日期:2023.4.10-16【设题说明】读懂诗歌是做对诗歌鉴赏题目的基础,而读懂诗歌是有技巧可操作的。选择高考真题以及课本上学过的古代诗歌篇目进行“读懂诗歌”训练的题目,针对性强。既回归课本,又指向高考。一、必备知识全品听课手册P146二、五个角度读懂诗歌:标题、作者、注释、关键词语(情语、景语)、选择题。全品听课手册P146(一)审标题1揭示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2 .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3 .暗含情感或奠定作品感情基调。4 .揭示作品线索5 .表明诗歌题材6 .暗示诗歌表达技巧练习:阅读下列诗歌题目,指出从题目中读出的内容。1.
2、 2023新高考全国I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时间(人日),地点(南山),事件(约应提刑懋之)2. 2023新高考全国卷送别题材(送别诗),感情基调(惜别)3. 2023全国甲卷画眉鸟画眉禽对象(画眉鸟),题材(咏物),表达技巧(托物言志)4. 2023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写作目的(饯别友人),地点(白下驿),题材(送别诗)5. 2023新高考全国I卷寄江州白司马写作目的(写给朋友的诗),对象(江州白司马)6. 2023新高考全国卷示儿子写作目的(教导儿子)7. 2023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题材(应和诗),对象(南丰先生)写作目的(曾巩决恚出来做官并因此而写了一首诗,作者陈师道写这
3、首诗附和)8. 2023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鹭对象(莺鹭)9. 2023新高考全国I卷赠别郑炼赴襄阳题材(送别诗),对象(郑炼),地点(赴I1阳)10. 2023新高考全国卷赠赵伯鱼对象(赵伯鱼)11. 2023全国卷I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对象(袭美)题材(“奉和”,应和诗;“次的”,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写作目的(朋友因病不能外出赴约,作者收到朋友来信后的酬和之作)12. 2023全国卷读史对象(读诗书)13. 2023全国卷m苦笋对象(苦尹),题材(咏物诗),表达技巧(托物言志)(二)看作者(知人论世)1 .思想性格2 .生活经历3 .风格流派4 .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注意:1
4、.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李白与杜甫)2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李清照南渡前后期)3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边塞诗唐与宋)()析注释诗歌的注释蕴含的信息1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4 .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和情感3,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用典或意境5 .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抓关键词1 .情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如:“愁”“怨”“忧”“愤”“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2兽话(章像)意象:蕴含了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作用: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
5、.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五)借助选择题古代诗歌鉴赏的客观选择题,选项信息含量很大,囊括了诗歌的情感、主旨、语言、表达技巧等各个方面的赏析,虽然其中有的选项设置了错误,但这些错误大多也只是细节上的。所以说,认真阅读选项会使考生在读懂诗歌方面获得莫大的帮助。当然由此带来的甄别选项的正误也对考生提出的巨大挑战。基于此,我们的做法是:读选项,通诗意,标敏感词。三、熟知题材分类全品听课手册P150请默写出常见题材1送别怀人诗2.羁旅思乡诗3.山水田园诗4.边塞征战诗5.咏史怀古诗6.托物言志(咏物)诗7.即事(景)抒怀诗&题画说理诗9
6、.社会讽喻诗10.爱情闺怨诗四、真题演练12023年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JiI赵伯鱼(节选)韩驹荆州早识高与黄,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久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注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
7、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Bo“劝诫”说法错误,根据诗句“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意思。(2)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解析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为师,“遍”、“诸”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诗歌 阅读 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