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202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202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doc
《银川一中202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202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川一中202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202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doc(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银川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 文 试 卷 命题教师:杨萌萌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好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美好生活”是中国人民对未来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使命。要实现美好生活,必须要弄清楚实现
2、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而这一起点就是人的现实劳动。首先,“美好生活”的主体在劳动中形成。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这种生命活动”是专属于人的特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所以,马克思针对人类历史的产生,强调“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美好生活以发达的生产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前提,但是生活是否美好首先关乎的就是人的主观感受。而人的主观感受也会由于个体参与劳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而不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制约美好生活的客观物质因素逐渐降低,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观感受无法调节和
3、把握。因此,人的真正主体生成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如果真正的主体缺失,那么丰厚的物质基础也就成为摆设,美好生活也就无从谈起。人的主体性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上帝赋予的,而是在劳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其次,“美好生活”的愿景在劳动中产生。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我们曾经产生过无数关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早在尚书洪范中就提出了长寿、富足、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等关注个人福寿安康的生活理想。而“大同社会”作为传统中国社会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的代名词,也无疑表现了中国人对人类社会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无独有偶,在古代西方社会,从柏拉图提出“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停止过。但是,过
4、去的各种美好的设想却因为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并没能够成为现实。其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了人的现实劳动才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就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基本标志来讲,生产和使用劳动工具从事劳动活动,以得到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正是在劳动中,人类认识到自己与动物的区别,并为自己定义新的不同于动物的生活方式。其三,“美好生活”的实现通过劳动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起点,又以“人”为归宿,人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将劳动置于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地位,否定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因此,劳动也就成为被迫的、不自由的活动,无法成为无产阶级追求美好生活
5、的真正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先进的社会关系将劳动组织起来,脱离了私有制和旧式分工的束缚,从而发展为创造性的劳动,实现了个人的自由,劳动本身成为展现个体创造性和自我性的活动,给主体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升华。人在劳动中形成的创造性主体才是美好生活的真正主体,人的劳动真实地成为人自身追求“美好生活”的手段。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真正地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让每个人的劳动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摘编自徐春艳人的现实劳动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美好生活”寄托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要在实
6、现“美好生活”的基础上落实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B生活是否美好由人的主观感受决定,因为存在个体参与劳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所以主观感受无法调节。C在历史长河中,人们通过现实劳动不断改变生活方式,曾经产生的无数关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能得以实现。D美好生活的真正主体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不仅是其实现的逻辑起点,更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要手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段先指出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接着明确文章中心观点:人的现实劳动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B第段引用马克思观点是为论证劳动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以此论证美好生活的主体在劳动中形成。C第段列举古今中外多个例子,比较全面
7、地说明了美好生活的理想久已有之,但忽略了逻辑起点。D全文紧紧围绕实现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展开,分别采用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周密严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只有在劳动中形成真正的主体,丰厚的物质基础才不会成为摆设,美好生活才不会成为空想。B劳动促使美好生活愿景产生,劳动助推美好生活愿景实现,劳动为人类定义不同于动物的生活方式。C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仅为维持肉体生存需要而劳动,根本不可能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D拥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被肯定,劳动才能给主体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升华。(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银川 一中 2024 届高三 第三次 月考 语文试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