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界”姿态对话北纬四十度——读陈福民的《北纬四十度》.docx
《以“跨界”姿态对话北纬四十度——读陈福民的《北纬四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跨界”姿态对话北纬四十度——读陈福民的《北纬四十度》.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以跨界姿态对话北纬四十度读陈福民的北纬四十度北纬40度示意图张治绘制这品条万肥K域L死KHR的血1带、傅小加红必1上EYac田il北纬四十度 陈福民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开研讨会或朋友聚会,我很愿意听陈福民的发言,他常常有独辟蹊径的思路和意想不到的观点。但他很少将自己的思想形成文字,他宁愿享受述而不作的潇洒自由。这两年陆续在收获上读到他的随笔,既让我诧异,因为他很少有这么密集的写作频率;也让我深以为然,因为这不过是他长年深思熟虑的结果。最近,这批随笔以北纬四十度”为书名,结集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得以系统地阅读这批随笔,更加感到了它的分量和价值。将这些随笔放在一起来读,就明白了这本来就是陈福
2、民的一次有统一目标的学术旅行。他是围绕北纬四十度这一特定的地理概念所进行的一次历史回望。北纬四十度在世界地图上是一条很神奇的地理带,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都聚集在这一纬度上,如法国的波尔多、韩国的首尔、美国的旧金山、希腊的雅典。可以说,这里是人类文明的荟萃地。但显然,陈福民不会为了这些城市的北纬四十度而写一本消遣文化的书。他的目光停驻在中国版图上的北纬四十度,在这里横卧着一条巍峨的长城。在这条地理线上修筑长城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古人凭借长城来防御来自北方的侵扰和抢夺。长城就是以这种特定的方式直接参与了数千年来南北双方的摩擦和交流,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和文明形态的成型过
3、程。这大概是陈福民写作这本书的最主要的动因。如今,在北纬四十度的这条地理带上,还留下很多长城的遗址。据我所知,陈福民经常驾驶着他的越野车,盘桓于北纬四十度的山路上,寻觅一处又一处长城的遗址。我猜想,当陈福民登上渺无人烟的山顶,触摸斑驳的长城石砖时,在他的眼里,这些长城遗址已经幻化为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他以这种方式与历史对话。北纬四十度这本书何尝不就是陈福民与历史对话的实录?关键是陈福民是如何去与历史对话的。在这本书里,陈福民通过一系列围绕长城的相关人物和故事,努力去揭示历史的内在逻辑。这些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人们并不陌生,一些相关的评价,似乎也成了定论。但陈福民敢于在这些不陌生的历史和公认的定
4、论上做文章,因为他在长年阅读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其中的疑点,这些疑点便成为他的切入口,由此他一步步审慎地接近历史的内在逻辑。从全书就可以看出,陈福民在讲述历史时的严谨,在论述分析时的公允,这是他在写作中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自然,他首先要为长城这位历史老人进行“辩诬”和正名。因为长城尽管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建筑奇迹之一而被国人引为骄傲,但在陈福民看来,对于长城的功用、价值和历史意义,在普遍流行的共识中却存在着许多不正确的认识,比如将长城看成是保守主义的产物,比如孟姜女民间故事中传达的痛恨长城的情绪,等等,陈福民令人信服地批驳了这些观点。他在讲述赵武灵王首次在北纬四十度修筑长城的举动时,就认为这是“为
5、中原定居民族赢得了更为稳定的生存环境”,其文明史的意义是“首次正面肯定了游牧民族的骑兵文化优势”,“堪称文化交融的典范”。也正是立足于这一思想认知,陈福民在本书中的历史关切主要侧重于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以及文明形态的构成和变异。陈福民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在这本书的写作中同样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文学批评家的身份认同。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陈福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批评观:将文学批评放置在文学整体框架中来思考。他说:“在文学史所赖以成立的各种要素中,文学批评繁巨的工作与发现是不可或缺的观点与材料来源。一个优秀的文学史家同时也可能是一个优秀的批评家。”他的这段话非常辩证地阐释了文学批评与文学史之间的密切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纬四十度 跨界 姿态 对话 北纬 四十 读陈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