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注疏读后感.docx
《传习录注疏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习录注疏读后感.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传习录注疏读后感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其中涉及心体呈现、知行合一、致良知教、作圣之功、万物一体等重要问题。在读书过程中,我比较关注的是“知行合一”问题,在这里我简单谈谈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思考。1、“知行合一”命题涉及多重关系“知行合一”可谓王阳明哲学中最难把握的一个命题,这不仅在于其提出角度的特殊性,而且在于其具体指谓的多意性。正是这种多意性,使得学者们纷纷以“新解”、“新论”、“新探”、“再探”为题,对“知行合一”这一命题的涵义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知”“行”概念既包含一般意义的理解,又有特殊意义的阐发:“知”作为
2、知识,亦作为认知、良知;“行”作为行为,亦作为意念、意向。“意”在阳明哲学中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意”作为知行合一的实现条件,在知行关系论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阳明将本属于认知范畴的“意”作为“行”的部分,一方面为“知行合一”的理论论证提供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又使得知行关系复杂化,相应的存在:(1)认知与行为的关系:知善知恶不一定为善去恶。(不合一)(2)良知与行为的关系:知善知恶便能为善去恶。若不能,则因私欲遮蔽。(合一)(3)认知与意念、意向的关系:“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合-)(4)良知与意念、意向的关系:“一念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合一)(5)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
3、觉精察处即是知”(合一)对“知”、“行”的不同定义,形成“知”、“行”之间的不同关系,从而影响对“知行合一”命题的理解。2、有关“知行合一”命题的一个讨论针对知行合一之训,徐爱向先生提出两个问题:爱日:“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爱日:“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徐爱的第一个问题,依据事实,现实生活中有人知孝而不能孝,知弟而不能弟,得出知行不合一。这里涉及认知与行为的关系,由前文可知,认知与行为之间不必然合一,徐爱的阐述是合理的。阳明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并没有直面认知与行为的关系问题,而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习 注疏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