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1.docx
《中医基础知识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知识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1.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医基础知识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分类的方法,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把具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特征的事物归属于一个不确定集合的逻辑方法,是人们认识和区分事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分类法,今天主要介绍的是中药的分类。中药的分类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根据其药性.功效.毒性等特性,将365种药物分别归纳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此后,梁代陶弘景在其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在五药:草.木.虫、石、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无实等七类,从而确立了中药按自然属性的分类方法。越到后世,不仅分类的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而且分类的理论也越来越丰富
2、。中药分类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传统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系统:即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药性分类法,是根据中药药性.功效等特性进行分类的一类分类方法。因为它有利于医家掌握药物性能,故为历代医家所习用。性能是药物有别于其他物质的最大特性,因此大多数本草书籍的分类,都少不了用它来进行归纳。这也是多数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书籍,仍保留了三品分类方法的原因。药性分类法,首创于神农本草经,它的三品分类法,以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为其分类的理论依据。虽然分类比较简略,但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本草典籍
3、中,三品分类开创了药物分类的先河,因此对后世影响深远。虽然梁代陶弘景创立了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但一直到唐宋金元,历代修订本草,仍然保存了三品分类的属性,并以之作为分类的依据。即使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彻底打破了三品分类的方法,但仍在药名下对本经、别录药物的三品属性作了注释。然而由于药物的日益熠多和对药物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这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便日见暴露出来,单凭三品分类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后世医药学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出了更为切用的分类方法。如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首创了十剂分类法,根据药物功效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类。它的分类理论是:“宣可去室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
4、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涩可去脱滑可去著燥可去湿湿可去枯。这对于临床用药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金元期间的李东垣,将临床常用的IOO余种中药,根据升降浮沉的理论,将其分成五类。又署名为李东垣而实为后人所托的药性赋,则按药物四性(寒.热.温.平)进行分类。尤其是明.清以来,医药学家们相继总结了不少临床实用的功效分类方法。如明代王纶在其所著的本草集要中,将药物按功效分列为治气.寒.血、热.痰、湿.风、燥、疮.毒.妇人小儿等12门。每一门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治气门分补气清气温凉药、行气散气降气药.温气快气辛热药.破气消积气药4类等。这种分类比较具体而详细,无疑是一大进步。李时珍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际,在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基础知识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中医 基础知识 药性 分类法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