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瘤全文.docx
《2023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瘤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瘤全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瘤(全文)流行病学颈动脉末端动脉瘤比较罕见,占全部颅内动脉瘤的5%,破裂后临床表现并不总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往往表现为额叶脑实质内血肿,且血肿多位于经典的高血压丘脑出血前下方。通常,这一类出血伴发单侧颈动脉动脉瘤的概率较高。解剖颈内动脉自前床突内侧、视神经下方进入硬膜,在蛛网膜下腔内向后、上和外侧走行1.52cm,在视交叉外侧、前穿质下方的侧裂内距离中线大约2cm的位置分叉。分叉较高者向侧方延伸至侧裂,而低分叉者终止于颈动脉池后方。颈内动脉分叉前的脉络膜段或终末段发出穿支血管,平均4支,进入前穿质、视束和钩回。来自大脑中动脉(MCA)的穿支血管分为3组,与颈动脉末端相关的
2、是内侧组,称为豆纹动脉。豆纹动脉并不总是起源于近端MCA(M1)的后上方,数量为15支不等,发出后向上方走行进入前穿质(Rboton,2002X此外,平均会有8支穿支血管起源于大脑前动脉近端(A1),分别终止于前穿质、视交叉、下丘脑、视束、视神经、外侧裂等。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瘤主要起源于分叉部位,也可能起源于A1、M1或者同时涉及分叉、A1及M1,一般指向上方或上后方。然而,当动脉瘤累及A1时,瘤体则常指向眠回皮质;位于M1近端的瘤体通常向背侧指向颈动脉池后方,与脉络膜前动脉粘连,在手术暴露时多见位于颈内动脉后方或深面。显微外科治疗体位患者常规取仰卧位,一侧肩部垫高,连接电生理监测(IONM)用
3、Mayfie1d三钉头架固定头部,向对侧旋转不超过30。患者最佳体位需结合其解剖特点,很大程度依赖于术者透视眼一样的解剖学知识。颈部伸展程度取决于患者额底与术者眼睛的连线,合理的体位摆放可以使得额叶眶部皮质在重力作用下与前颅底骨质间形成手术间隙。头部旋转程度取决于外侧裂的方向,以使得颍极在重力作用下离开颅底,术者有充分空间进入颈动脉池远端以及侧裂和终板池。开颅该部位动脉瘤可以使用各种切口及入路,但针对大多数前循环动脉瘤,我们尽量采取相同的切口及入路。标准翼点入路:以翼点为中心的小骨窗开颅,肌肉与头皮同时翻开,不需要预留缝合颗肌的肌蒂,术闭通过额上线的颅骨筋膜转合肌肉。颈弓根部和额颗缝下方的额骨
4、颈突需要常规暴露,在颈弓根部、关键孔以及颍上线后缘钻三孔。关键孔可暴露眶筋膜,向前上方可显露额底,自颅骨剥离硬膜,同时从颤弓根部触及中颅窝底。铳刀铳开颅骨,在颍肌下方斜45。角铁开题肌下方骨质,显露中卢页窝底,不需要额外磨除瓶骨骨质。用剥离子触及中颅窝底之后,在关键孔内平行于眶顶向中线部位铳2cm,然后向下倾斜135。,转向后方颍上线后缘的骨孔以显露眶顶及前颅窝底,不需要进一步磨除多余骨质,回置骨瓣时可达到美容效果。这种显露对于开始的解剖分离和夹闭并非必需,但是对于显露颈内动脉后壁的穿支血管,特别是暴露朝向后方的动脉瘤提供了很好的手术视角。在蝶骨峭的位置铁刀无法汇合,可以通过骨凿或摆锯切除蝶骨
5、靖处骨质,取下骨瓣,悬吊硬膜。剥离子将硬膜自蝶骨峭分离,显露并电凝切断眶脑膜带,M8的钻头将蝶骨峭磨至眶顶和眶外侧壁水平。半弧形切开硬膜,翻向蝶骨峭方向。对于此入路,文献报道有各种改良,不一定统-,达到显露效果即可。显微镜下显露和解剖分离结合术前脑血管造影和CTA,术者应该充分掌握动脉瘤的位置、指向、对侧A1长度、前交通动脉开放程度、同侧脉络膜前动脉走行、HeUbner回返动脉走行,以及M1段豆纹动脉位置等解剖变异。各种入路均可到达颈内动脉末端,其中2个主要入路是额下入路和经侧裂入路,前者可以早期进行近端控制,后者对蛛网膜解剖较少,且牵拉较轻。术中对额叶的牵拉,以及动脉瘤指向上方是早期破裂的相
6、关因素,我们在额下人路时常规不使用脑压板,找到嗅神经,锐性解剖额叶与视神经之间的蛛网膜,然后向侧方锐性开放颈动脉池,这样可以释放脑脊液,使得腑组织松弛。如果需要进一步松弛,可开放终板池释放更多脑脊液。至此,颈内动脉近端已得到控制,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以及颈动脉末端的高度决定解剖外侧裂内侧份的程度。开放外侧裂可以让我们沿着颈内动脉识别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完全显露后找出最佳的临时阻断点,临时阻断夹需放置在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外科医师应该牢记颈动脉直径35mm,因此79mm的临时阻断夹可以实现有效临时阻断。如果有必要,开放终板进一步松弛脑组织,接着沿A1下方进入前纵裂,也可沿M1下方向远端分
7、离外侧裂。沿M1上方锐性分离可清楚显示动脉瘤颈以及近端豆纹动脉位置,此时可找出临时阻断位置;或者在术中动脉瘤破裂时补救夹闭以阻断颈内动脉末端及A1段。沿着A1上方锐性分离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动脉瘤远端以及瘤颈上份,最后沿着颈内动脉后壁锐性解剖,找出穿支血管及动脉瘤近端瘤颈。瘤夹的应用动脉瘤夹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夹穿支血管和正常载瘤动脉,有意识地尽量接近正常内膜结构,保证正常血流。一般的夹闭规则适用于大多数动脉瘤,但也应根据具体的血管构筑进行调整。临时阻断脉络膜前动脉远端颈内动脉可以软化动脉瘤瘤体,更有利于解剖分离,也使得最终的夹闭变得简单有效。单纯的颈动脉末端窄颈动脉瘤可以沿着M1的轴向用直夹夹闭
8、,或者用刺刀形夹子夹闭,这样有利于观察动脉瘤周围结构。对于部分瘤颈与颈内动脉末端后壁融合的动脉瘤,可以使用弯夹子向下滑动至颈内动脉后壁进行夹闭。对于起源于颈内动脉后壁,经眶上外侧入路充分解割颈内动脉的后内方时,术野会有所增加,可以在脉络膜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之间沿着颈内动脉后壁使用角度夹夹闭,也可以使用有角度的开窗夹夹闭。末端涉及MCA起始段的动脉瘤需使用有角度的开窗夹夹闭,其中M1位于窗内,瘤夹尖端与M1平行。涉及A1和M1的巨大宽颈动脉瘤可使用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夹,深部尖端可在脉络膜段穿支血管与瘤颈之间调整。如果前交通动脉解剖允许,可以用弯的瘤夹同时阻断动脉瘤及A1,以一排串联直夹进行A1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动脉 末端 动脉瘤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