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脓毒症相关肠道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全文.docx
《2023脓毒症相关肠道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脓毒症相关肠道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全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脓毒症相关肠道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全文)近年来,脓毒症和脓毒症相关肠道功能障碍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常见的并发症。最近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为26.7%,其中41.9%的入住ICU存在肠道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在出院前死亡。最新的指南(Sepsis3.0)将脓毒症定义为宿主对感染的异常反应所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强调脓毒症与器官功能障碍的关系。肠道是脓毒症等危重症最常受累的器官,也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始动器官。目前尚缺乏针对脓毒症肠道功能障碍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主要集中在调节肠道菌群和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临床预后改善有限。脓毒症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2、大致分为肠道微生态失衡、异常的肠道细胞死亡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本文探讨此三大机制与脓毒症肠道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以探求新的治疗靶点。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微生态是人体内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肠道微生物群、肠道上皮细胞(IEC)和黏膜免疫系统,任何一部分受损均会导致肠道功能障碍。在健康人体内肠道微生态的组成部分相互协同,维持互利、共生的平衡,这种平衡对宿主和细菌本身都极其重要。然而脓毒症时肠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致病微生物过度增殖和易位,促进脓毒症的炎症瀑布反应,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以下将分别介绍肠道微生态各个部分与脓毒症肠道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肠道微生物群紊乱肠道微生物群是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肠道的关
3、键组成部分。肠道中的数万亿个共生微生物可与外来病原体竞争黏附位点,构成抵御外来病原体的第一道生物屏障。脓毒症时,共生细菌的丢失和致病微生物的过度生长造成肠道菌群的失衡状态。有研究报道在危重疾病的早期阶段有超过90%的共生细菌丢失。致病菌群过度生长可能会导致脓毒症的发生,或加剧已经发生的脓毒症。脓毒症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其肠黏膜屏障生理和解剖结构改变,肠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肠绒毛和隐窝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等。调节肠道菌群,如益生菌能减轻因胃肠泄漏及病原菌诱导的脓毒症小鼠的症状。生理状态下IEC会产生一种黏液屏障,将肠道免疫细胞与微生物群分隔开,进而降低肠道的通透性。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可能
4、通过增加肠道通透性和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受损而造成致病微生物易位,增加机体对感染的易感性。肠道上皮屏障功能受损肠道上皮由一层紧密连接的柱状上皮细胞组成,除吸收和消化外,还可作为防止腔内破坏性物质包括外源性抗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易位的关键屏障。肠道微生物向IEC发出的信号可分为细菌、细菌代谢物和细菌成分。短链脂肪酸、次生胆汁酸和色氨酸代谢物3种主要的细菌代谢物已被确定在维持IEC的完整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当脓毒症肠道菌群失调时细菌代谢物异常JEC的完整性便不能得到保障。正常情况下JEC可识别致病菌群中的细菌成分,如脂多糖(1PS)和鞭毛蛋白。1PS等细菌成分刺激机体表达模式识别受体(PRR),包括To1
5、1样受体和NOD样受体,诱导信号转导,产生细胞因子、抗菌分子和黏液来发挥正C的屏障作用。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血液会优先供给心肺等重要器官,导致局部肠道缺血、血栓形成、甚至会造成局部肠道黏膜破裂,破坏肠道的屏障功能,使1PS入血导致其血浆水平增高,进而过量的1PS激活PRR,刺激炎性因子大量产生,从而导致或加剧脓毒症。IEC还可直接识别某些细菌,如肠道微生物分节丝状杆菌黏附于正C可诱导IEC产生血清淀粉样蛋白A,进而诱导辅助性T细胞17(Th17)产生,在IEC的屏障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脓毒症时,肠道病原体黏附于IEC后可上调部分活性氧(ROS)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通过鞭毛蛋白诱导To11样
6、受体5(T1R5)的激活,进而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且当脓毒症肠道功能障碍时JEC的脱落再生会出现异常,过度的IEC死亡脱落无法得到补偿,导致肠道局灶通透性缺陷和上皮间隙增加,造成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黏膜免疫功能障碍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由上皮细胞、淋巴结和固有层组成,构成肠道完整的免疫保护屏障。正常情况下,肠上皮细胞层使驻留在肠黏膜中的免疫细胞不能识别肠腔中存在的微生物群。但脓毒症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会破坏这层屏障,致病微生物刺激可导致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炎症,进一步造成肠道疾病的发展。位于上皮细胞隐窝底部的Paneth细胞还可分泌一种抗菌肽,参与肠道免疫防御系统。上皮细胞不仅对微生物有直接防御作用,还
7、通过产生某些细胞因子向黏膜免疫系统发送信号。脓毒症时,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也会被激活,表达YzF扰素(IFN-转化生长因子(TGF)-K白细胞介素(I1)-10、I1-13和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来参与炎症反应,发挥相应的作用。肠道固有层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主要包括B细胞和T细胞,T细胞对刺激信号做出反应,参与促炎和抗炎反应。其中CD4+T细胞可分泌I1-17和I1-22,促炎细胞因子I1-17可诱导正C合成分泌某些趋化因子,如CXC和CC趋化因子。抗炎细胞因子I1-22在肠道炎症中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生理状态下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的Peyer斑(PPs)有助于B细胞和浆细胞的产生,增强和传
8、递微生物信号,进而增加IgA的分泌来维持肠道微生物群平衡,抑制炎症反应。脓毒症肠道功能障碍时,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PPs数量减少,黏膜免疫系统障碍。脓毒症状态下,紊乱的肠道菌群造成肠道感染,导致MO型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影响肠道免疫系统,释放过多的炎性因子,包括IFN-丫、I1-8、肿瘤坏死因子C(TNF-a1I1-邛、趋化因子IO(CXc11o)和活性氧/活性氮(ROS/RNS)等,进而加重脓毒症炎症反应。异常的IEC死亡正C通过死亡来保持细胞的持续更新和组织稳态,维持肠上皮功能。但IEC细胞死亡失衡可使肠道通透性增加和屏障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多种急慢性肠道疾病发生。在脓毒症肠道炎症性疾病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脓毒症 相关 肠道 功能障碍 发病 机制 研究进展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