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前“永远为人民服务”成为他的精神归属.docx
《78年前“永远为人民服务”成为他的精神归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8年前“永远为人民服务”成为他的精神归属.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78年前,永远为人民服务成为他的精神归属记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97岁老党员、“中国好人”周仁甫2021年的7月1日,喜气洋洋地来了。上午9点,大大小小的屏幕里,传出阵阵雄壮的国歌声。周仁甫聚精会神地坐在电视机前,湿了眼眶一一活到了 97岁,他终于等来了这一天。97年,树叶绿了又黄,花儿落了又开,世界天翻地覆,人事几经变迁。沉沉光阴将周仁甫的身高压缩了 10厘米,岁月砥砺成他脸上的伤痕和皱纹,连同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一起化作他眉眼间的淡泊、坚毅和慈祥。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交通巷,院门前插着国旗和党旗、一眼望去红彤彤的院落,便是周仁甫的家,也是仁甫初心学堂的教室、是左邻右舍孩子们的图书馆。一进门,
2、映入眼帘的是一屋子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一一他们正准备听周爷爷讲党课,还有红色的队旗,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桌牌,红色的板书无不昭示着周仁甫的一颗红心。“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永远为人民服务。” 1943年,在入党介绍人李文广的这句嘱托里,周仁甫找到了精神归属。此后78年,他奉之为圭臬,无论身份怎样改变,都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十二座亭子周仁甫喜欢亭子。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他出资修建了 “再思亭”;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又出资建起了 “爱军亭”;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诞生了 “爱国亭”;今年,又有了“爱党亭”捐资修亭子,这一做法颇有古风,彰显着他身上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一“亭子能为学生
3、和乡亲们遮阳避雨,供他们在此休闲娱乐。”周仁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修建大楼,便选择用亭子这一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每座亭子也是一座精神丰碑,教育人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爱党、爱国家、爱军队、爱人民”站在一座座亭子前,周仁甫带着自备的小锣鼓、翻着写满宣讲重点的五颜六色的布缎,给孩子们讲故事,谈理想。波澜壮阔的历史,坚贞不移的情怀在一次次讲述中历久弥新。截至目前,在响水县大大小小的学校和村庄里,周仁甫共捐资修建了 12座亭子。修亭子前前后后耗费了周仁甫十几万元积蓄,他心甘情愿,心满意足。这当然不是他第一次出钱。在响水县职业中学、运河中学、周集中学等学
4、校里,“仁甫奖学金”已设立多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帮助了 130多名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这是汶川地震时捐的,这是老家修路时捐的,这是战疫爱心款,这是今年交的特殊党费”周仁甫保存着一本封面破旧、鼓鼓囊囊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内页贴着数十张捐款收条、凭证,金额少的数百元,多的上万元。而这位老人,却穿着一件看不出款式的外套,肩袖上居然还有补丁;屋里的桌、椅、箱、柜,竟是祖辈传下来的;而他最旧的一件衣服,已经穿了 “至少20年”。与周仁甫相识多年的蔡丽萍,打开一个视频,向记者展示周仁甫的冬袜,用各种布头拼接而成的袜子,补丁缝了一层又一层,足足裹成了两只“船”一一“你是不知道,那袜子足有二斤重
5、!”蔡丽萍说,“爷爷被我们发现穿着破衣服,也很不好意思,可是他不改其乐,照旧省吃俭用。”正是靠着这样的省吃俭用,周仁甫捐出了一笔又一笔钱,近年来,仅有记载的捐款数额,累计已达44万余元。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巨款,却尽了一位老人的全力。而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岁月里,他还不知道多少次自掏腰包。几千册书籍书籍滋养着周仁甫的一生。他爱书,爱到骨子里。1946年秋,周仁甫从军队转业,因为能读书识字有文化,他曾在响水县、射阳县的乡镇、机关、企业、学校等多个单位任职。1958年,他负责筹建射阳县六垛中学,后来相继担任射阳县六垛、千秋和响水县运河、周集等学校校长,教书育人。“书是我的恩人。”周仁甫说,“当夜半更深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78 年前 永远 为人民服务 成为 精神 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