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三叉神经痛的诊疗研究进展全文.docx
《2023三叉神经痛的诊疗研究进展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三叉神经痛的诊疗研究进展全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三叉神经痛的诊疗研究进展(全文)三叉神经痛(trigemina1neura1gia,TN)是一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面部某一区域自发的、电击样或针刺样的阵发性疼痛,是颌面部头痛的常见病因。三叉神经是由特殊内脏运动神经纤维和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组成的混合型神经,感觉神经主要感知面部、口腔及额顶部的感觉,而运动神经主要支配咀嚼肌的运动。三叉神经分为第一支眼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见图1o在临床诊疗工作中,TN常累及上、下颌的牙齿,病人往往首先就诊口腔科,由于诊断、治疗的不规范,常导致牙齿不可逆性的治疗或拔除。图1.三叉神经三支的面部分布区域及激痛点示意图Ophtha1mic:
2、眼支;Maxi11ary:上颌支;Mandibu1ar:下颌支。同时,随时间的延长,三叉神经疼痛发生频率增加,疼痛时间延长,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一部分病人会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导致病人自杀。尽管国内外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已经较深入,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虽然TN的治疗方法多样,但治疗效果却差异较大。近年来对TN的临床研究尤其是系统规范的诊疗愈来愈受到重视,新技术新理念进展较快。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三叉神经痛的研究现状,对发病机制及诊疗技术、诊疗理念的新进展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作一综述,以期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一、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三叉神经痛
3、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尚不一致。原发性TN的病理生理学假说认为,TN的发病机制是由血管(动脉或静脉)近端压迫脑干附近的三叉神经感觉根引起的(微血管压迫学说)。由于外周施万细胞髓鞘向少突胶质细胞形成的中央髓鞘的转变,神经根进入区被认为是易发生脱髓鞘的脆弱区域。血管压迫可能启动局灶性脱髓鞘和再髓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能由微血管缺血损伤介导。这些局部的变化降低了受影响神经纤维的兴奋性阈值,并促进了向邻近纤维的不适当的突触传播。从而导致来自快速有髓(A-)纤维的触觉信号可以直接激活缓慢的伤害性(A-)纤维,引起TN的高频发作。几秒钟后,这些重复性放电会自动消失,然后是一段短暂的不活动期,称为不应期,在这段
4、时间内,触发动作不会引起疼痛。近年的研究表明,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在TN中的显著临床效果表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异常表达亦是经典型和特发性TN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研究发现,钠离子通道相关的NaVI.7、Nav1.3和Nav1.8等在TN中异常表达,这可能与动作电位的快速激活、失活以及维持有关。触觉A-纤维的过度长时间敏感性可能导致背角V层和三叉神经核团的二级相关的神经元的高敏感性。而这些二级相关神经元可接收来自触觉(A-)和疼痛感受(A-和C)纤维的会聚信息从而导致其敏感性提高,从而提高其对皮肤刺激的疼痛感知。在原发性及特发性TN中,伴有持续性疼痛TN与单纯阵发性疼痛的TN在病理生理学上是不同的。
5、既往曾认为伴随有持续性疼痛的TN是阵发性疼痛的重复发作,而目前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伴随有持续性疼痛的TN一般在阵发性疼痛发作时或发作之前就已经发生。与阵发性TN相比,伴有持续性疼痛的TN在女性常见,且有更明显的感觉异常。研究显示,三叉神经损伤性感觉障碍往往与异常的伤害性眨眼反射及疼痛相关诱发电位有关,这表明过度激活中枢感觉传导是引起持续面部疼痛的潜在机制。最近的一项神经影像学研究使用MR分别对纯阵发性TN和伴发持续性疼痛TN病人进行三叉神经根检测,结果表明伴发持续性疼痛病人的三叉神经根萎缩程度比单纯阵发性疼痛病人更严重,研究者推测持续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去神经的三叉神经二级神经元的轴突丢失和
6、异常活动有关,这与既往TN发病机制的神经变性学说的理论相似。既往的理论中,关于TN发病机制还有癫痫学说、病灶感染和牙源性学说等理论,因其近年来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少,在此不再作赘述。二、三叉神经痛的流行病学分类TN的终生患病率为0.16%0.3%,而年发病率为4-29/10万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女:男比率为3:2),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平均发病年龄为5357岁,成人发病年龄常见为24-93岁。根据发病的原因,TN可分为经典型(原发性)、继发性及特发性。经典型(原发性)是最常见的类型,占全部病例的75%o无论是在MR检查还是在手术时,当发现三叉神经血管压迫并伴有疼痛同侧的形态学改变时,即
7、可诊断为经典型,而单纯三叉神经接触而无形态学改变的常见神经影像学表现不支持此诊断。同时前瞻性三叉神经MR研究表明,在症状侧经典型TN与神经血管压迫并伴有形态学改变(扭曲、萎缩)有关,而在无症状侧这些形态学改变很少见。继发性(占病例的15%)往往可归因于一种可明确的潜在神经疾病(三叉神经血管压迫除外),多为已知可引起TN的桥小脑角肿瘤、动静脉畸形及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其改变三叉神经根进入区或以其他方式压迫颅外神经。有2%的多发性硬化症病人有与经典型TN相似的症状。而当无法找到TN的明显原因时,即可诊断为特发性类型,占病例的10%o详细分类见图2。图2.三叉神经痛的分类根据发作间期是否存在持续疼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三叉 神经痛 诊疗 研究进展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