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思想发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docx
《共同富裕思想发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同富裕思想发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共同富裕思想发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性,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创新发展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一、共同富裕思想的文明结构逻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中,人类的思想既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反映着文明的结构逻辑。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性和社会性是人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人类文明的结构中,大体上也可分为体现人类自然属性的自然逻辑和体现人类社会属性的人文逻辑。前者主要表现为适者生存、弱肉强
2、食的丛林法则,后者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平等互助的共生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为人类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就是从体现人类社会属性的人文逻辑出发,把人的自由和解放作为终极追求,以一切人的解放和人一切的解放来完成人类文明的理性逻辑,实现人类自由平等共生的人性本质。共同富裕的观念主要源于人类社会发展中必然存在贫富差距的自然现实,源于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的人性化共生本质。但在以往人类文明的结构逻辑中,由于客观的生产力水平和主观的认识能力等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主要表现为对于财富平均化的追求,尽管这种追求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们对
3、于理想社会的美好想象和朴素愿望,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都没有能够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高度,也没有能够形成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实践上,以往人们对财富平均化的想象与追求,大多通过“均富”予以表达,而“劫富济贫”则是最常见的手段,这在中国历代农民反抗统治阶级的起义斗争中屡有体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在这些起义斗争中,“等贵贱”“均贫富”常常成为极具凝聚力的斗争口号,以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平均,动员广大农民,给腐朽的统治阶级以沉重打击。也正是因此,马克思对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革命口号有过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揭示,他指出,“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
4、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因而,在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中,历代农民起义都很少能够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无法找到实现“均富”的可行路径,更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均富”的渴望,他们对于财富平均化的朴素追求,往往都和起义本身一起归于失败。思想上,对于财富平均化的追求贯穿于人类思想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古代中国,有关共同富裕的观念主要体现为人们对于天下大同、社会小康、天下为公等的设想,从农家的“并耕而食”,到道家的“小国寡民”,再到儒家的“大同社会”,都反映了对于消除阶级对立、贫富分化的思索与探求。而管子提出“以天下物利天下人”“与天下人同利”,老子主张“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晏子希望“权有无,
5、均贫富”,则体现了人们对实现财富平均化方式和途径的思考,孔子分析了社会产生危机的原因,警示人们“不患寡而患不均”。在西方社会,伊奥尼亚诗人赫西俄德的“黄金世界”、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以及近代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等,也都把私有制条件下造成的贫富不均、社会分化等看成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病根,包含着改变贫富不均、消除社会分化、走向普遍富裕的想象与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人类思想都是在他所属的那个时代的实践中产生的,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都被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它所具有的实践可能性和认识深刻性,都深深受限于时代以社会生产力
6、发展水平为内核的历史条件。人们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和观念也不例外,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西方社会,都没有形成有关共同富裕的科学理论,人们对于财富平均化的思考和努力,一方面无法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高度,无法触及人的精神生活本身,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更是完全地在他们的意识之外。另一方面无法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与科学途径,财富的平均化也往往只能是一种空想,甚至每一次对财富平均化的追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社会财富的分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使社会财富的高度分化成为显著特征,具体表现就是资本家阶级财富的快速增长与广大无产阶级的赤贫化。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
7、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征”。这深刻揭示了人在其本质上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存在,即有精神生活的存在,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存在。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的解放的学说,既包含着对物质生活富裕和解放的要求,也包含着对精神生活富裕和解放的追求。二者对于人的自由和解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和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共同构成了共同富裕本质的双重内涵。没有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而没有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就不是彻底的共同富裕。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深刻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
8、方面,物质决定意识,是意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脱离开物质的意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反映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意识、精神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只有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之后,才会考虑精神生活的需要。对于共同富裕来说,没有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就不会有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但人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存在物,决不会满足于物质生活需要本身,只有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才能最后实现其自由的有意识的本质。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共同富裕 思想 发展 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