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烛》教学设计.docx
《全《红烛》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红烛》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红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咀嚼诗歌语言;2、把握意象,体悟作者感情。【重点难点】1品味语言,赏析诗歌意象,并尝试写作诗歌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作者爱国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之前,先请大家听一首歌,请听。有谁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没错,就是七子之歌。这首歌是1999年澳门回归的主题曲。闻一多先生把澳门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孩子,让他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先生的吟唱如杜鹃涕泣,声声泪,声声血,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间一多先生的诗歌红烛,看看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指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标出他读错的和你有疑惑的字词。正音:
2、吐出烧沸捣破脂膏慰藉耕耘2、听范读,感受作者的情感,思考:(1)本文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对红烛的描述?三、再读文本,把握诗歌大意。听范读,后自由朗读。思考:全诗一共9节,分别概括每节写了什么内容?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对话形式。每节诗歌的第一句都是红烛啊!这种手法叫呼告。【补充呼告的知识】呼告,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说话,直接呼唤他(它)或者称呼他(它),这就是呼告的修辞手法。呼告的作用: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营造一种面对面的语境,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2)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红烛的颜色。运用了呼告、拟人的手法。诗人啊/
3、吐出你的心来比比何是一般颜色?作者认为,诗人的心应该与蜡烛一样红,不然就不配做诗人。【明确】吐,真实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爰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追问】蜡烛有多种颜色,作者为什么非得一定要赞美红烛?【明确】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第二节,抒写烧的困顿: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所以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手法:呼告,比喻,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第三节,回答第二节的困惑,红
4、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放出光来。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正一反,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强烈的敬仰之情。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勤寄语,也是诗人的自我勉励,自我振奋。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和整句。【明确】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以梦之虚幻缥缈描绘世人对社会的非理性认知,以烧沸的期盼呈现世人普遍性的冷血。监狱更多指向囚禁进步思想和现代文明的精神牢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烛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