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咬伤诊疗规范标准版.docx
《蝉咬伤诊疗规范标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蝉咬伤诊疗规范标准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蝉咬伤诊疗规范蝉在我国分布广泛,与人畜关系密切,可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疾病。在蝉分布区域,蝉叮咬人事件发生率较高。蝉叮咬人除了引起局部损伤,还可以导致蝉瘫痪、红肉过敏症,携带病原体的蝉叮咬人后可能导致人体发生多种蝉传疾病。为进一步规范蝉咬伤诊疗,降低蝉咬伤引发疾病的发生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在蝉咬伤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制定本规范。流行病学蝉属于寄蝙目、蝉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蝉,属硬蝉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蝉,属软蝉科。蝉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蝉生长分为卵、幼虫、若虫、成虫4个时期,其中幼虫、若虫、成虫均具有吸血习性。全世
2、界已发现800余种,硬蝉科700余种,软蝉科约150余种,纳蝉科1种(仅存于欧洲)。中国已记录的硬蝉科约100种,软蝉科10种。全沟硬蝉(IXOdeSPerSUICatUS)、草原革蝉(DermaCentornUttaI1i亚东璃眼蝉(Hya1ommaasiaticumkozIovi)、乳突钝缘蝉(Ornithodorospapi11ipes)长角血蝉(HaemaPhySa1iSIOngiCorniS)是我国常见主要蝉种。蝉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省区。硬蝉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蝉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人在有蝉生活的区域活动,容
3、易接触蝉和被蝉咬伤,但是蝉咬伤的发生率缺乏数据。二、发病机制(一)局部损伤和继发感染。蝉通过器刺穿皮肤和血管壁而吸食人血,这种物理损伤通常导致局部伤口、瘙痒、红肿、疼痛、出血,严重者可引起局部感染,出现皮肤溃破、组织炎症等。(二)神经毒素作用。某些硬蝉唾液分泌神经毒素,通过竞争乙酰胆碱受体,阻断宿主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递质的释放,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出现瘫痪,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只有在雌性蝉已附着于人体并开始摄食后,才会发生蝉瘫痪的症状。一般在蝉摄食47日后,才会出现蝉瘫痪症状。(三)过敏反应。蝉叮咬人体时,其唾液中的a-半乳糖进入人血液,被人免疫系统识
4、别而产生抗a-半乳糖IgE抗体,并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IgE受体结合。此后,人食用红肉后,红肉中含有脂肪微粒包裹的a半乳糖,待脂肪微粒消化后暴露的a.半乳糖激活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的IgE受体复合物,从而引发稍延迟的I型过敏反应。(四)传播病原体。蝉可以传播蝉传脑炎病毒(Tick-borneencepha1itisvirus,我国称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hemorrhagicfevervirus)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virus)、伊朗包柔螺旋体(Borr
5、eIiapersica)拉氏包柔螺旋体(BOrre1iaIatySheVyi)、伯氏包柔螺旋体(Borre1iabUrgdorferi)贝氏立克次体(COXie11abUrneti)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sibirica)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IaSmaPhagoCytOPhiIUm)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布氏杆菌(BrUCeI1a)、兔热杆菌(BaCi1IUSthermUS)等,导致人体发生相应的感染性疾病。三、临床表现(一)局部症状。当蝉和人类的皮肤接触后,蝉的假头以机械损伤方式插入皮肤,形似黑色的痣。伤口部位常明显红肿,也会有少量血液流出。用手触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咬伤 诊疗 规范 标准版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