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媒体说服传播与环境群体性事件.docx
《社会媒体说服传播与环境群体性事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媒体说服传播与环境群体性事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摘要:社交网络平台正逐步成为普通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最为常见的入口。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在说服的视域下从信息加工角度(E1M模型)探讨PX事件的动员机理及应对机制中说服传播的特点。社会媒体上的说服信息对集体行动的参与意愿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基于目标受众的具体特征,综合运用各类媒介、选择合适的说服路径及安排恰当的说服信息等有利于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受众对政府的信任影响了说服传播的效果,而政府的应对措施及归因策略对信任修复非常重要。关键词:E1M模型;社会动员;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社会媒体近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而PX(对二甲苯)是当中尤为刺目的字眼。至2015年4月,国内共有PX生产企业
2、15家,但在厦门、成都等地接连发生至少8次较大的反PX事件。广东茂名PX项目在上马之前便在政府主导下积极推行宣传,但终未摆脱被游街反对的厄运。政府的主动宣传为何仍没能说服民众改变抵制态度?对此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显然具有重要意义。一、研究现状及E1M模型的理论框架(-)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现状环境风险正日渐成为发生群体性事件的一个主要诱因,自1996年起此类事件年增速高达29%。1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环境保护似乎尚未成为国人追求的普遍价值。当环境利益受损时,市民往往选择成为“沉默的大多数”。2在厦门PX事件中,个体的环境意识甚至抑制了抗争行为,而群体压力才是影响参与环境运动的最主要因素。3群体
3、成员的愤怒与恐惧经过信息交流与共享,很容易感染他人并形成压力。4此外,社会媒体的快速发展促使群体性事件的动员结构发生了巨变,同时也对政府的危机处理形成了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抗议活动的组织者通过社会媒体实施电子动员,并将分散的社会成员有效组织起来5,6;而另一方面,通过借用社会媒体所采用的媒介技术,在平衡舆论场的同时对大众意识进行纠偏,正逐步成为政府应对危机的应有之义。7(二)社会媒体与群体性事件的行动动员及政府应对E1M模型的理论框架社会媒体(socia1media)的操作化定义与分类仍存在争议。Ouirdi等8认为社会媒体“是一组可移动的、建立在Web2.0技术基础上的网络平台,允许用户在微
4、观、中观及宏观层面上分享及地理标记所生成的内容以达到协调合作、构建网络及交流沟通的目的,使得对大量受众施加影响并促使其卷入所期望的行动中成为一种可能”,它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以及游戏等五种具体形式。有别于主要由精英阶层控制及垄断信息内容的主流媒体,社会媒体强调由用户自行生成内容。7近年来,集体行动的社会动员及组织方式涌现出新的特点:社交网络平台为那些不明情况的普通民众提供了参与集体行为最为常见的入口。在“强国家-弱社会”的中国,网络成为底层群体风险情绪的释放地,并为集体行动提供了便利的动员途径及信息传递途径。9PX事件有着“无组织有纪律”、参与者众且分布地广的特点3,5,9,而在此类“微
5、观动员”(micro-mobi1ization)及“微观分布”(micro-contribution)情境下,在社会媒体上接触到大量说服信息从而“受人所邀”是促使个体参与集体行动的关键因素。10那么,社会媒体上的信息是如何对集体行动的参与意愿与行为产生影响的呢?Petty与CaCiOPPo11提出的精细力口工可能性模型(e1aboration1ike1ihoodmode1,即E1M模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分析框架。E1M模型的核心概念是精细加工可能性水平,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事件相关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程度。较高的认知精细加工水平包括以下过程:有条理地分析、权衡信息,与已知信息进行比较,同时判断目标
6、实现的可能性。11态度转变路径可分为两种:当精细加工可能性水平较高时为中央路径(Centra1route),即使用令人信服的论据来引发受众深入思考,进而形成持久的赞同态度;反之为边缘路径(PeriPhera1rOUte),即以感性而易得的外周线索来促使受众的态度发生暂时转变。一般而言,习惯以中央路径进行认知加工的受众通常审慎思考信息进而被充分的论据所说服,而惯于使用边缘路径的受则往往只凭对信息的肤浅了解来做出简单而直观的判断。12通常情况下,说服者更希望通过引导受众对信息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促使其态度朝期望方向发生持久改变。换而言之,与中央说服路径密切相关的促进因素一直是研究的重点。E1M模型认
7、为,受众必须具有一定的认知加工能力且被激发特定动机时才可能通过中央路径对事件相关信息进行认知加工11,而是否受到干扰、信息内容是否明晰等因素对认知加工能力产生重要影响。13此外,中央路径不仅要求激发受众“坐而思”,还要促使其“起而行”。11当说服信息有效地激发受众的卷入感,即使之认为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并进而采取行动时,更可能实现态度的持久转变。12根据目标受众的特征,巧妙利用社会媒体及其媒介手段以充分发布信息,并通过恰当的说服路径影响受众态度,对集体行动的动员及应对非常重要。但遗憾的是,尽管PX事件中媒体对社会心理的重要影响得到了学者们的重点关注3-5,9,14,但从社会动员的角度对事件发展过
8、程中各利益相关方的说服手段、过程及效果的研究较少。各地PX事件发生的空间各异、时间有别,但事件中说服传播所体现出的特性却惊人一致。其中,厦门事件厦门PX项目于2006年7月获批。2007年3月份起,网络上开始出现PX剧毒传言。5月30日,政府公告缓建PX项目。6月1日游行如期进行。6月4日,市政府宣布暂停建设项目。12月16日,决定把项目迁出厦门。详细描绘了进行说服的各类要素,包括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路径、信息传递及说服符号等,为此后多起事件中各方的说服博弈奠定了基本的行动框架。而茂名事件茂名PX项目于2012年10月获批。2014年2月27日起,地方官媒开始高调宣传项目。3月30日上午,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 媒体 说服 传播 环境 群体性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