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再现新读.docx
《模仿与再现新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仿与再现新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模仿”与“再现新读模仿(Mimesis)和再现(Representation)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关于艺术的定义,也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根据布洛克的研究,模仿这个概念在近2000年的时间内,不仅支配着西方艺术哲学,而且支配着其艺术批评与艺术实践。而再现与西方最古老的模仿理论一脉相承,是西方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艺术概念。一般认为,模仿与再现在内涵指向上有重合之处,如都强调要对外在现实进行真实的反映,都强调以外在世界作为参照物。布洛克在美学新解中,将模仿与再现置于再现名目之下。塞尔登在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一书中从“想像性再现”、“模仿与现实主义”、“自然与真理”和“语言与再
2、现”等几个方面对再现理论展开了分析与讨论。塞尔登没有对模仿与再现加以区分,因而柏拉图的“模仿说”很自然地被塞入了“想像性再现”之中。与布洛克和塞尔登相对,英国学者哈利威尔则以模仿说来统率再现与模仿。哈利威尔在模仿论美学一书中认为,模仿一词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视觉上相似(包括形象化的艺术作品)第二,行为上的仿效模仿第三,扮演,包括戏剧演出第四,作为有意义的或表现性的声音结构的语言或音乐制作第五,形而上学的符合。另一位英国学者安妮谢泼德在美学艺术哲学引论中也同样将模仿与再现都置于模仿的名目之下。从概念的出现来看,模仿说主要盛行于古希腊时代,随后,模仿说因为其太注重外在世界的先决性而受到
3、质疑并逐渐地衰落下去,而强调主体性原则的再现说则迅速崛起,并发展成为一时蔚为大观的现实主义思潮。从概念的内涵来看,模仿说更多强调与外在世界的吻合,它奉行一种客观主义原则而再现则注重主体对外在世界的选择上,它奉行一种主观主义原则。如果说,在“模仿说”那里,主体处于一种缺席状态,那么在“再现说”那里,主体则处于一种在场状态。在本文中,笔者拟先对这两个概念稍加辨析,然后再从总体的层面对这两个概念命意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展开分析.在西方美学史上,模仿这个概念最初并不包含再现之意。只是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才慢慢地具有了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之意。据波兰美学家塔达基维奇的考证,模仿的最初含义是指巫师所表演的祭祀节
4、目舞蹈、音乐与唱诗,尚未包括雕塑、戏剧等视觉艺术。一直到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模仿的含义开始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美学术语,开始表示人类对外在世界的再创造,并突出了对外在世界的再现之意。模仿这个概念在古希腊相当流行。其最初的提出者当属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和德谟克利特。而对这个概念展开深入阐释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从其唯心主义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心中有三个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柏拉图心中的真实世界,是属于神的世界。而现实世界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艺术世界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即是对模本的模仿。所以,艺术作品是模本的模本、影子的影子,“和自然隔着三层“和真
5、理也隔着三层工柏拉图还以“镜子”来比喻模仿的本质“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就会马上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具,草木,以及我们刚才所提到的一切东西。”在柏拉图看来,模仿东西并不具有创造性,模仿之物只是真实之物的虚假的影像,只是“摹本的摹本”,它与作为最高真实的理式世界还隔了几层。为此,柏拉图呼吁一切模仿性的诗都应禁止进入理想国,应该对模仿艺术家下逐客令。笔者以为,柏拉图虽然强调模仿,但他从理式出发,否认模仿客体具有真实性,否认模仿艺术家具有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柏拉图已经意识到模仿的弊端。继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也对模仿说进行了新的阐释。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6、,文艺对客观事物的模仿是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家借助模仿所表现的现实就是真实存在的现实世界。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除了模仿客观事物外,还可以模仿人的生活,也就是说,艺术能够“模拟实践中的人”,“模拟行为中的人”,“模拟各种性格、情感、行为”。亚里士多德强调,诗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诗虽然要写个别的人或事,但诗的目的不在于个别,而在于一般它要对生活现象加以概括和提炼,抛弃掉不必要的和偶然的东西,透过现实深入本质,通过个别的描述揭示了现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从而表现出事物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做到个别与一般的统-O这里所言的诗要描述本质的真实,是否意味着诗人
7、可以不要对现实进行逼真的模仿呢其实不然,虽然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模仿要有所选择,要描绘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带有普遍性的意蕴,但他仍然认为,模仿的目的就在于对所模仿之物进行客观地、惟妙惟肖地摹写。沿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深入下去,我以为,模仿主要强调艺术与外在世界的吻合,在模仿说那里,主体被压制在一个毫不起眼的位置,而主体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遮蔽,人们在模仿活动中看不到鲜活的主体,看到的只是客观的外在存在物。因此,模仿虽然与再现一样,也反映了艺术与现实的对应关系,但这种反映却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模仿说中,艺术家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他们不过是跟着现实后面的亦步亦趋的“奴仆”,他们的角色恰似镜子一般
8、,只是虚空的、被动的纪录者,自己一无所有。进一步延伸开来,我以为,在模仿说中,艺术品以及艺术的表现力也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外在世界是惟一的评判标准,模仿的水平高低一切以是否与外在世界吻合的程度为依据。从这个层面来说,可以认为,模仿使主体成为了一个缺席的不在场者,也使模仿说从一诞生就有着与生俱来的缺憾。随后在文艺复兴时期,理论家们一方面坚持古希腊流传下来的艺术模仿自然的传统,提倡艺术应像镜子一样反映生活的真实但另一方面又主张诗人不能抄袭自然,而是要充分调动艺术想象,创造出“第二自然”,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所提出的“镜子说”。在论绘画中,达芬奇写道: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永远把它所反映事物的色彩摄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模仿 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