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制与课程.docx
《学制与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制与课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学制与课程小学正式课程的产生,始于清末推行新教育时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公布钦定学堂章程,教育分3段7节。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其中分蒙学堂、寻常小学堂及高等小学堂等3级。类似小学性质的寻常小学堂,学制3年,所开设课程计有修身、读经、作文、习字、史学、舆地、算术及体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取代了钦定学堂章程。这个文件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小学亦称初等小学堂,儿童7岁入学,修业5年,其宗旨为“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的身体令其发育二初等小学堂内分完全科与简易科两种。完全科所开设课程包括必修科和随
2、意科。必修科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此外视地方情形,尚可加设图画、手工一科或两科,为随意科。孝经、四书、礼记节本为完全科必读的经书。每周上课30小时,读经时间占全部课程的2/5o简易科所开设课程计有修身、读经、中国文学、史地、格致、算术及体操等科。奏定学堂章程公布的小学课程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其中安排了一系列的基础性学科及图画、体操等科目。课程内容有所更新、课程结构有所改进,奠定了现代小学课程发展的基础。但修身与读经讲经占了相当多课时,孔孟之道仍居统治地位。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颁布女子学堂章程,设立女子小学堂,内分初、高两等。初等小学堂7岁入
3、学,修业3年,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女红、体操等科,并以音乐、图画为辅;高等小学堂10岁入学,14岁毕业,课程主要是中国历史及地理、图画、格致、修身、女红、算术、国文、体操。设立女子小学堂的宗旨在于养成女子之德操及必须之知识技能,并留意身体之发育。宣统二年(1910年),小学学制又改为“四四”制,即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各为4学年。民国元年(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壬子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收7至10岁儿童;高等小学3年,收初小毕业生;中等小学4年,收高小毕业生;大学或专门学校,预科3年,本科3至4年。民国11年(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公布了“壬戌学制”,规定小学、中学、大学均为
4、6年,小学分初、高两级,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即“四二分段制”。民国17年(1928年),国民政府公布“戊辰学制”,俗称现行学制,其中小学制仍实行“四二”分段制。1933年一1937年,学校沿袭封建社会“私塾”的教育方式,主要课程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1938年一1946年,实行四年制编班上课,主要课程以国语、算术为主。1947年一1948年,学校改为六年制国民学校,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五、六年级。课程设置仍以国语、算术为主,三、四年级增设修身,五、六年级增设公民、历史、地理等课程,1949年解放后国语改语文。1949年一1951年,学制仍为六年制,将原有的六个年级划
5、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一至四年级为初级班,五、六年级为高级班。高级班课程设置为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美术;初级班课程设置为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美术。1952年一1965年,学校学制实行全日制六年制。课程设置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图画、音乐8门课程。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取消了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文革”后期又增加了政治、自然常识课。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全日制小学五年一贯制,小学高年级恢复了历史、地理等课程。1979年,学校实行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制 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