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遥感综合监测现状与展望.docx
《地质灾害遥感综合监测现状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遥感综合监测现状与展望.docx(2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地质灾害遥感综合监测现状与展望邵芸,张茗,谢酬,31.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北京100101;2.中科卫星应用德清研究院,北京IOoO85;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1010引言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频繁、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分布广、突发性强、损失严重等特点1.由于山区较多,地形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广泛2.受强烈地震和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影响,近年我国地质灾害处于多发态势.据自然资源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有33万余处,但仍有大量地质灾害隐患未被发现,仍需开展大量的调查工作.根据行业标准T/CAGHP0012023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现
2、行),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地质环境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3.据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灾情通报显示,2023年至2023年3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2816起,从灾情类型看,滑坡7187起,崩塌3672起,泥石流1274起,地面塌陷500起,地裂健164起,地面沉降19起.从灾情等级看,2023年至2023年3月,特大型地质灾害36起,大型地质灾害28起,中型地质灾害329起,小型地质灾害4583起,共造成232人死亡(失踪),6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2.6亿元.2023年至2023年3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
3、灾害1444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43890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由上可见,地质灾害已经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的威胁.因此,利用更先进、更经济有效的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防治,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而遥感技术则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通过探测物体与特定谱段电磁波的相互作用(辐射、反射、散射、极化等)特性,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4.它是在航空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2年美国搭载多光谱扫描仪(MSS)的陆地卫星(1andsat)发射成功,标志着遥感作为一门
4、新型技术学科的确立.遥感技术发展至今,从观测方式上可以分为3类:1)微波遥感技术,包括InSAR、极化SAR等;2)光学遥感技术,包括卫星平台和航空平台上的的可见光、热红外、高光谱遥感技术;3)机载1iDAR遥感技术.遥感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能够对地质灾害进行大范围、长时间、高时效性、立体地监测.相对于传统的地质灾害观测手段,它具有以下优点.1)遥感数据覆盖范围大.遥感卫星轨道高度通常在15Okm以上,能够观测到的面积非常广,即使是高度较低的航空摄影,高度也能够达到2030km.对于地势险峻,人力所不能及的地区,遥感监测也能获取到当地的数据.2)遥感数据观测时间长、完整性
5、高.遥感卫星往往能够获取过去几十年间的数据,方便对地质灾害进行时序监测.此外,中国南方山区常年处于阴雨环境下,地质灾害频发,受天气影响,经常无法获得完整的数据,而遥感的微波波段能够穿透云雾、小雨,做到全天时、全天候对地监测,极大地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3)遥感数据时效性高.遥感数据具有获取速度快、获取成本低的特点.传统的地质灾害监测方法费时费力,常常耗费数十倍于遥感的成本,还难以获取实时的数据.4)遥感监测中的微波可以穿透植被及干燥地物等,排除地面覆盖物的干扰,对于探测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重要.5)遥感数据信息量大.遥感数据能够囊括从紫外线到微波甚至超长波等诸多波段,对于运用不同波段
6、信息识别不同的地质灾害、监测地面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一6.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监测地质灾害的不同遥感手段,并结合应用实例展示这些遥感手段的应用现状,分别论述其在不同地质灾害应用领域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指出遥感在地质灾害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地质灾害遥感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1微波遥感在地质灾害方面的应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Radar,SAR)是一种主动式微波遥感,其显著特点是主动发射电磁波,具有不依赖太阳光照及气候条件的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并对云雾、小雨、植被及干燥地物有一定的穿透性,可以用来记录地物的散射强度信息及相位信息.前者反映了地表属
7、性(含水量、粗糙度、地物类型等),后者则蕴含了传感器与目标物之间的距离信息7-9.相对于光学遥感而言,它能够穿透云雾的特性使其不受天气和时间的影响,可在阴雨天气和夜间持续地监测,这对于监测具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9.1.1InSAR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InSAR)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与干涉测量技术于一体,而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1InSAR,D-InSAR)则是将由雷达对统一区域两次或多次获取的复影像数据提取出的电磁波信号的相位信息,通过相位差计算,从蕴含了大量信息的
8、一幅或者多幅干涉条纹图中提取地面地形和目标的微小形变信息7-9.因为DTnSAR对垂直方向的形变比较敏感,它能够反演地表三维空间位置及其微小变化11O-I1,精度能达到厘米级别12.因此该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领域的大范围地表形变监测方面应用非常广泛13,涉及到地震、滑坡、地面沉降14、地面塌陷、火山活动等方面的应用.(1)地震方面.1989年,Gabrie1等首次利用Seasat卫星数据进行了差分干涉测量实验,测量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InIPeriaI河谷灌溉区的地表形变,证实了InSAR在监测地表形变方面的能力113.1993年,Massonnet等利用ERS-ISAR数据对1992年1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质灾害 遥感 综合 监测 现状 展望